朱迅:我曾遍体鳞伤,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 |《阿迅》

“三儿”——这个名字是央视主持人朱迅的昵称。自昨天读完朱迅的随笔集《阿迅》这本书之后,这个念起来充满浓浓北京味的儿化音一直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朱迅,北京人,中央电视台多档综艺节目主持人,也是连续多年的央视春晚主持人。因上头有两个姐姐,在家排行老三,家里人都叫她“三儿”。

《阿迅》这本书讲述了她自14岁以来30多年的人生经历,以及生命中一些重要的人。

朱迅14岁拍戏成名,17岁东渡日本留学,刷过厕所,端过盘子,当过日本国家电视台NHK的主持人。10年之后,为了照顾爸妈,放弃日本的高薪和奋斗来的一切,毅然回到国内,从中央电视台重新开始。这其中的奋斗经历不能一一细说,分享几点给我感触较深的地方。

图片来源于网络

1 决定一个人成就的从来都不是起点,而是后天的不懈努力。

这句话虽然很鸡汤,但依然适用于每个人。朱迅的父母都是新华社记者,常年驻扎国外,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14岁时,她意外被田壮壮导演看中,拍摄了电影《摇滚青年》,因此而成名。

早早地成名,并体会到了名利双收的滋味,这些并没有让年纪轻轻的朱迅迷糊了双眼。她觉得心里空荡荡的,有点名不符实,于是17岁的她毅然决然放弃国内的名气,踏上日本求学之旅。

虽然来自国内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但父母毕竟不是富商,到了日本之后她得靠自己的双手赚钱养活自己。白天上日语课,下了课之后去打工,刷厕所、端盘子这些活她都干过,一直干到晚上十一二点才能回家。半夜回到租来的房子里,还得做作业,一直到凌晨三点。朱迅坦言,刚开始那两年,基本都是凌晨三点睡觉,七点起床,每天只睡不到四个小时。

       在日本餐厅打工时的朱迅(右一)  

有一次,肚子上长了一个肿瘤,为了凑学费,手术刚出院,她就回到餐馆继续端盘子。直到伤口裂开渗水了,闻到糜烂发臭的气味,她也只是强忍着,不敢告诉老板,因为这样不仅获不到同情,还会因此丢了工作。

这段经历给了她莫大的勇气,每次做选择时,这种不怕苦、不服输的精神一直伴随着她。不管是在当初的日本电视台,还是10年后回到国内重新开始,每一次困难她都勇敢面对。也正因为干过最底层的劳动,见识过各种各样的人生,让她直言:有底线的人生无所畏惧。

如果说她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给了她不一样的成长起点,那么丈夫王志走的路却与朱迅千差万别。所有人都好奇:这样来自两个完全不同世界的人,怎么会走到一起?

王志是新闻栏目《面对面》的主持人兼制片人、记者,这位来自湖南偏远农村、主持风格以犀利著称的记者型主持人后来成了朱迅的老公。

朱迅与王志的结合 源于朱迅父亲的病危。一贯坚强独立贯了的朱迅,在父亲病危、家中全是女将的时候,冷静、沉着、做记者出身的王志给了朱迅满满的踏实和安全感。

在决定要嫁给王志之前,朱迅要求回王志的老家看一看,当她看到只有三面墙的房子,朱迅默默地问自己:“如果我生在这间屋里,现在会是怎样?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这个湖南伢子从这间房里走出湖南、走进北京、走进中央台,走进了自己的梦想?”

比起王志,她的那点拼搏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里,洛克菲勒告诉儿子:在多数情况下,父母的位置决定了孩子的人生起点。但我更坚信,我们的命运由我们的行动决定,而绝非完全由我们的出身决定。

从朱迅和王志的身上,恰好印证了这一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

2 父亲病危时,告诉她“淡泊名利”

朱迅的父亲与癌症抗争8年,也是她与父亲最亲近的8年。小时候,由于父亲常年奔赴在世界各地,父亲对于朱迅来说很陌生。但在与病魔抗争的时间里,她亲眼见证了父亲的坚强和耐力。

手术后,父亲给她说的第一句话是:要淡薄名利,珍惜健康。“无论事业上多么辉煌,一个人一辈子家庭和家人是非常重要的。

事实上,朱迅也是这么做的。几次因肿瘤在身上动刀,让她觉得活着的每一天都是赚来的。

近些年,很多主持人都相继离开央视,有了各自的发展,但朱迅一直在那里。她说中央电视台是她的家,从14岁开始就在里面主持少儿节目,不能翅膀硬了就远走高飞。

很多主持人都有了自己量身打造的节目,朱迅却成了“接盘侠”。从《正大综艺》到《非常6+1》、《幸福账单》,再到《星光大道》,最多的时候她录过17档节目,人称“朱十七”,也称“朱大胆”。

正是因为经历了众多的诱惑、怀疑、撕扯、纠结,自己未来的样子会更加清晰,你会从自己的无数选择中,发现自己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并坚定地跟着心中的信仰活下去。”对于名和利,朱迅很早就有了认识。

她给自己立下规矩:再好的角色、再有名的导演,反华的戏不排,吻戏不拍,暴露的戏不拍。所以,她没什么好拍的。所以,她成为了主持人。

在日本主持节目时的朱迅   图片来源于网络  

3 80岁老母亲独居加拿大,怎样的人生才算是圆满?

本书中最触动到我的是写母亲的那一段。

父亲过世后,朱迅的母亲因为思念丈夫整日以泪洗面。为了避免睹物思人,母亲搬往大女儿所在的城市加拿大多伦多,并独自居住到了一个老年公寓,不与子女同住。原本只想让母亲小住的朱迅,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她不太愿意母亲一个人孤零零地住到国外。

直到有一次,她请母亲公寓的邻居们吃饭,都是些八九十岁甚至上百岁的独居老人,让她明白了母亲的选择。

老人们深感意外,这位漂亮的独居老太太女儿竟然是家喻户晓的女主持人。朱迅也惊讶,这座公寓里原来高手云集。有上海来的八十多岁的医学院院士,有原在联合国任职且地位显赫的90岁老夫妻,还有102岁的王太太,年轻时历经苦难,现在依然和老姐妹们步行去饮茶......

老人们住在30几平米的房子,简单到只因简单。朱迅感言,无论曾经多么辉煌或无奈的人物,30平米的小屋足足能装下一辈子的记忆。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

不管之前自己的人生多么成功,不管你的子女多么身居高位,这些老人依然选择独立地走完这一生。看过《最好的告别》这本书,知道每个人都将面对衰老的问题。哪怕年岁已高,独立且有尊严的生活,是每位老人的心愿。

朱迅的母亲也是记者,喜欢文字,父亲走后的这些年,每日除了吃饭散步,剩下的就是把自己关在屋内敲击键盘,记录过往的一生,怀念以前的岁月。

所以,终其一生,人最终要面对的还是自己,还是得靠自己。“靠自己”也是朱迅母亲留给她的忠告。“温室里长不出参天树,人这一辈子唯有靠自己才能真正地自由自在”。

不管你是年老还是年轻,都得靠自己去面对人生的坎坎坷坷,面对人生的悲欢离合,都得靠自己走完这孤独而又漫长的一生。

后记:

对于央视出身的名嘴,尤其是女主持,我向来都很关注,比如杨澜、鲁豫、倪萍、柴静,她们出的每一本书基本都有读。唯独朱迅,并不是我特别关注的一个人。

因为,她算不上头牌,也算不上有特别厉害的作品。只看到她常年满世界蹦跶,在舞台上嘻嘻哈哈。仅有的央视春晚舞台,很多次都只是在海外分场这些边边角角不起眼的地方,或者播报一下世界各地的贺电贺信。

但忘不了的是她那张永远从来不曾欺负过的充满阳光的笑脸。就如她儿时的名字——三儿,不演、不作,一直都是最本真的样子。

正如书的结尾处,朱迅写到自己心中的那个阿迅:她曾遍体鳞伤,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恰似在写邻家的女孩似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朱迅:我曾遍体鳞伤,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 |《阿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