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以民为本

2021.09.06周一晴Day249

“志道乐学·国学经典” D392

《孟子》梁惠王下

    【原文】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1]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2]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3],今日不知其亡[4]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5]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注释】

    [1]故国: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

    [2]世臣:世代立下功勋的大臣。

    [3]进:任用。

    [4]亡:去位,去职。

    [5]逾(yú):超过。

    【译文】

    孟子拜见齐宣王,说:“所谓历史悠久的国家,并不是说国内有着高大的树木,而是说要有世代立下功勋的臣子。现在大王身边没有可以亲近信赖的大臣了,过去任用的那些人,现在也不知道跑哪里去了。”

    宣王说:“我要如何识别没有才干的人而选择不任用他们呢?”

    孟子说:“国君任用人才,如果是情非得已,就会让地位低的来超越地位高的,关系远的来超过关系近的,对这件事怎么能不慎重呢?(拿一个人来说)身边侍奉的大臣都在跟您说他的好话,这还不行;大夫们都说他的好话,这也不够;全国的人民都说他的好,这才应该去考察他。如果见到他确实如此,便可以任用他。身边侍奉的大臣都说不行,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不行,也不要听信;全国的百姓都说他不行,这才应该去考察他。如果见他确实不行,这时才可以罢免他。身边侍奉的大臣都说此人该杀,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此人该杀,也不要听信;全国的百姓都说此人该杀,这时就应该去考察他。如果见他确实该杀,这时才将他杀掉。因此,这是全国的人说要杀掉他的。这样,君主才能算是百姓的父母。”

    【解析】

    孟子在这里提出了选拔人才的观点。尊贤,一向是儒家在政治上的重要主张之一。在选才的标准上,孟子并没有像孔子那样强硬地提出“仁”的要求,继承和提倡孔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的主张。

    孔子提出的不过是一般人品或者人才的鉴别方法,而孟子具体到为国家选拔人才。因此他在这里面掺入“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要求国君听取百姓的意见来选拔人才,处决罪犯。

    四

    【原文】

    齐人伐燕[1],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2],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3]。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4]。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5]。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6]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7]而已矣。”

    【注释】

    [1]齐人伐燕:齐宣王五年(前315年),燕王哙将燕国让给了燕国相国子之,引起国人不满,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联合进攻子之,子之奋起反抗,将两人杀死,国内一片混乱。齐宣王趁此机会对燕国发起进攻,很快便取得胜利。

    [2]五旬而举之:《战国策·燕策》中记载,当齐国攻打燕国之时,燕国“士卒不战,城门不闭”,因此,齐国只花了五十天的时间便进入燕国都城,将燕王哙和子之杀死。

    [3]不取,必有天殃:因为齐宣王认为攻打燕国的过程太过顺利,“人力不至于此”,是天意。因此,不去攻打它仿佛违背了天意,会遭到谴责。

    [4]武王是也:指武王伐纣。

    [5]文王是也:指文王占据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但依然服侍殷商而没有造反。

    [6]箪(dān):盛饭的竹筐。食:饭。浆:米酒。

    [7]运:转。

    【译文】

齐国攻打燕国,胜利而归。齐宣王问(孟子):“有人劝我不要去攻占燕国,也有人劝说我去攻占燕国。我认为,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另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想要用五十天结束战争,只靠人力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如果我们不吞并它的话,想必会遭到天谴吧。攻占它,如何?”

    孟子回答说:“如果攻占它能够让燕国的百姓高兴,那么就去攻占它。古人便是这样做的,周武王就是其中之一。如果攻占它不能让燕国的百姓高兴,那么就不要去攻占它。古人也有这样做的,周文王便是如此。以齐国这样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占燕国这样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燕国的百姓却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装满酒来对您的军队表示欢迎,难道还有其他原因吗?他们最想要的不过是(让您帮助他们)摆脱水深火热的日子罢了。如果您让他们陷入更深的水,经受更热的火的炙烤,那么他们很快便会转而向其他人求助了。”

    【解析】

    孟子在此处态度十分谨慎,将两种选择均交给齐宣王自己来选择。不过如果仔细阅读不难发现,其实孟子对齐宣王占领燕国是持支持态度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并不是死搬教条的书呆子,而是具有灵活通权达变思想的政客。他认为当时燕国的百姓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不反对齐宣王率军进入。所以说,孟子并不是一味地反对战争,只要战争是正义的,符合人民利益与意愿,他也支持。

你可能感兴趣的:(《孟子》梁惠王:以民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