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为师,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庞,是我作为师者最强大的力量。既为师,就须心怀希望,播撒阳光。
弹指一挥间,四个月的实习时光在苦口婆心的劝导声中滑过,在学生们的欢声笑语中滑过,在一次次的理想与现实的较量中滑过…回顾耕耘之路,曲曲折折的脚印伴着不懈的探索。蓦然回首,在这段路上,有过困难,有过迷茫。我开始思考:何为师者?为何为师?
小时候父母带我去孔庙,跟着人群走过那个叫学海的小池塘,跨过礼学门的牌坊,进入大成殿。只见正前面站着一个合手而立的夫子,他的前面有龛台,龛台上有牌位,上有一行小字。我透过人群仔细看,那上头的字是“万世师表”。长大后我才明白,这四个字有无穷的份量,它用来赞颂千秋万代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如今社会,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老师这个词,恐怕也受些污染。教人理财、教人创业,什么人都敢称师。我不认为这样有错,只是心存迟疑。我在想,这世上还会不会有不一样的人——他以生命质量撑起老师这二字的厚重份量;用自己的生命光亮点亮老师这字的璀璨光华。如果有,他是谁?他是何等模样?
大学时代的初次实习,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实习学校,心中期待万分。第二天一早,我和太阳一起起身,推开教室的门,发现孩子的眼睛被阳光照得无比澈亮。我拿半截粉笔,开始在黑板上书写语文、数学…下课时,一个个小脑袋围上来问东问西,充满好奇。
想到“师者”,萦绕在头脑中的是朗朗书声,是双双眼睛,是求知的精神,以及在校园的白墙上,让我难以忘怀的一句: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这是陶行知先生的赤子之忱。
陶行知,安徽人,先后在南京汇文书院,金陵大学,美国伊里诺易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求学,主修教育。先生1917年回国,在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和国立东南大学任教。1917年,一个成功的中国知识分子留学回国了,他并未想享受成功,而是重新定义成功,他要和祖国建立关联。
1917年,先生目之所及之中华满目疮痍,陶行知说病根乃在教育。中国那时候有两亿文盲,有七千万儿童没有任何机会接受教育。那时候的陶行知,以他之所知,本可以转身而为人上之人;那时的陶行知,以他之所学,本可以谈笑于鸿儒之间。但他把目光放在中国最底层社会。他振聋发聩地说,这个国家以农立国,人们十之八九生活在乡下,所以中国的教育就是到农村去的教育,就是到乡下去的教育,因为农村如果没有改观,国家就没有希望。
他这么说,然后就这么做。陶行知脱下西装,辞掉自己大学教授的优渥待遇,推展平民教育。他移居到南京郊外的晓庄,这是一个极为落后贫困的中国普通村落,他住到牛棚当中。他和老乡们相识,他心中有一个看似难以实现的愿望:为中国培养一百万农村教师。
陶行知带领学生们耕作劳动,自己修建校舍,他说流自己的汗,才能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得自己干。他不是要培养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而是生活在人民之中的老师。他行走在世俗乡里之间,行走在街头巷议之内,他要帮助最普通的中国人,那些年迈的老人,那些富人家里的佣人,那些财主家的帮工,那些货场的脚力,那些拉洋包车的师傅们,都识字。
他一个人在努力着,他的梦想的芽破土而出,我们眼见繁花就要开到树上。是的,有陶行知所在的地方,就有平民教育的希望。在武汉、在重庆、在上海、在南京,他为中国教育的崛起一直在路上。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因积劳成疾在上海逝世,那年他55岁。12月1日,先生的灵柩回到南京,城里的老百姓自发为先生扶灵。挽联在飘,上面写着行知先生千古,旁边是宋庆龄亲笔题写的四个苍劲大字“万世师表”。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先生说,我就是中国一介平民,几十年的学校教育把我往西方贵族的方向拉近,而经过一番彻悟,我就像黄河决了堤,向中国平民的道路上奔涌回来了。
在今天,老师这个词愈发功利了,教人理财,教人成功,渐失人格,渐渐地,我们忘记了先生。我们今天演说陶行知,今天缅怀陶行知,便是想凌空从先生那借来那浩然之气,让它如火,让它如光,重新照亮每一个为师者心中,成为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以及对祖国的赤子热爱。2021年,我来到华辰学校任教,初为人师,些许坎坷。想必经时光洗练,我会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我愿为花蕾般的孩子提供雨水和阳光;愿做舵手,为学生指引动力和方向。只希望到那一天,能够延续先生的光,把它变成隽永的亮。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今天可还真有那样一种人,用自己的生命质量让老师二字有不一样的分量?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就在不远处,就在不久前,他就站在这里,用他的一生温润过中华。他是陶行知,他是人民的老师,他的一生给我们讲一件事,就是为人师者,可以活成这般大写的模样。未来的我将从事小学教育,扎根农村,为那里的孩子带去知识和文化,送去温暖和帮助,我不知道教师是否是个堪称伟大的职业,但我确信,在每个孩子心中,老师是充满力量的。因为,只有师者,才会用爱心和耐心,陪伴他们成长。
有人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我想说,我可以是树,可以是云,可以是灵魂,因为我的孩子,我不在意我成为什么,只要我能带给他们温暖,给予他们力量,那就是值得的。
即为师,则要传道、授业、解惑。我想,这是每一位老师的初心和幸福,我会恪守职责,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