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钏死了,薛宝钗说她是“糊涂人”,是否太冷血了?

文/一笑作春风原创 (首发公号“一笑作春风”)

01

先回看事情的来龙去脉:

那一日中午,太阳明晃晃地照眼,袭人和宝钗正在聊天。

突然一个婆婆慌慌张张地走过来说金钏跳井了。宝钗听说,忙向王夫人处来劝慰。

王夫人处鸦雀无闻,独有王夫人在里间房内坐着垂泪。

宝钗一旁坐了。

王夫人便问:“你从那里来?”宝钗道:“从园里来。”王夫人道:“你从园里来,可见你宝兄弟?”宝钗道:“才倒看见了他穿了衣服出去了,不知那里去。”

王夫人点头哭道:“你可知道一桩奇事?金钏儿忽然投井死了。”

宝钗见说,道:“怎么好好的投井?这也奇了。”王夫人道:“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他几下,撵了他下去。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

宝钗叹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是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王夫人点头叹道:“这话虽然如此说,到底我心不安。”宝钗叹道:“姨娘也不劳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情了。”

02

很多人以此事为例,来证明宝钗的冷血,果真如此吗?我并不这么看。

首先,宝钗并不知道金钏死的真正原因,也无意侦查前因后果,悲剧发生了,和宝钗毫无关联,宝钗也不愿意悲剧发生;

其次,宝钗来的目的是劝慰自己姨妈的,劝慰人的最好方式是转移责任,减轻当事人的内心自责,所以宝钗会推测说金钏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总不能气势汹汹地指责王夫人说:你就是杀人凶手?

其三,宝钗说金钏是“糊涂人”,是建立在“打碎东西被赶出去”的起因上,若真如王夫人所说的,可不就是气性太大?生气归生气,要好好处理情绪,而不是动不动走向极端,拿生命开玩笑。

第四,至于宝钗说“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情了”,这是客观处理问题的方式,“几两银子”是虚指,并不是真的说这个丫鬟的命值几两银子,贾母为宝玉择亲还说“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逝者已去,除了用钱做补偿,此时还有更好的方式吗?

生者尤在,死者安息,活着的人做些什么或许更为重要,这是薛宝钗一贯的生死观。所以,她把自己新做的衣服拿出两套,给金钏裹妆。连王夫人都问:“难道你不忌讳?”宝钗笑着说:“我从来不计较这些。”一面说,一面起身去取衣服。

03

回看一下宝钗对生死的看法。

第二十二回看戏文,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贾宝玉不开心,说这戏太热闹了。

于是,宝钗给宝玉念了戏中的《寄生草》一曲:

慢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

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最后两句,与东坡居士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颇有相似之处。

所谓风风雨雨,都是人生的正常遭遇,不要过于执着,得失成败笑傲然!正因为宝钗看得通透,在面对失去时,她能够做到豁达随缘。

尤三姐自杀,柳湘莲出家,闻者无不骇然,唯有宝钗冷静地劝慰薛姨妈:“俗语说得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如今已经死的死了,走的走了,依我说,也只好由他罢了。妈妈也不必为他们伤感了。”

许多人觉得宝钗无情,毕竟死亡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然而,自古以来,我们的文化中就有淡然看待死亡的观念。庄子在妻子死后边敲盆,边唱歌,惠子骂他,“庄子啊,你还是人吗?眼前这个女人,为你生儿育女,送走青春,衰老至死。你是不是太过分了?”庄子说:“她刚离世的时候,我焉能不悲伤?然而我静言思之,生命不是和自然界春夏秋冬时序变迁一样吗?我若是嗷嗷悲哭,是不懂得生命之道啊,是不通达天命啊。”

可见,在道家文化中,生与死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对待死亡应该克制常情,突破生死之界限,坦然面对,以免内伤自身。

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写到小龙女临近死亡时,对杨过说:“生死有命,人生无常,因缘离合,岂能强求?过儿,忧能伤人,你别太过关怀了。”

这是不是和宝钗对薛姨妈的劝慰是一个道理呢?既然生死随缘,沉浸在悲伤中除了伤己,又有何用呢?最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她提醒母亲和哥哥,不要怠慢一起贩货的兄弟们,要请客酬谢。

不念过往,活在当下,这正是一种达观随缘的人生态度。

可以想象,八十回后,纵然面对悲剧婚姻,宝钗也能淡然面对。失去是人生的必然,何必枉感伤?



如果您想免费开通会员,加入优质读书会,请点:活动|春风读书会VIP会员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钏死了,薛宝钗说她是“糊涂人”,是否太冷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