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韩国的外科手术

秦昭襄王四十二年那个多事之秋终于过去了,随着魏冉离去,宣太后归西,秦昭襄王在范雎的帮助下顺利接管了整个秦国的权柄。范雎制定的远交近攻的策略,终于可以毫无阻碍的实施了。

秦国想要贯彻远交近攻的策略,手里需要有一把刀,秦国虎狼之骑就是一把最快的刀,白起就是最好的持刀人。

从秦昭襄王四十三年开始,秦国跟韩国展开了连续几年的战争,说是战争,差不多就是白起单方面碾压韩国。

白起的战略意图也很明显,韩国版图南北走向,跟秦国大面积接壤。韩国上党之地,跟韩国首都新郑之间,有一条狭长的通道,白起的意图就是一口吞下上当高地,然后就可以俯瞰韩赵魏三国。

但是如果直接攻打上党,不但要面对韩国源源不断的增兵,还要同时面对强大的赵国,甚至还会有魏国和齐国的援军。所以在吞下上党之前,首先就要隔断韩国很上党的联系,而那一片狭长的走廊正好就是韩国的七寸。只要将韩国拦腰截断,那么上党早晚就会进入秦国的口中。

这个工作从秦昭襄王四十三年,一直到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白起王贲他们率领秦国大军,在位韩国作外科手术。最终将韩国搞得首尾分离,韩国上党成为一片飞地。


四十三年之前

这一段时间无论是《秦本纪》,还是《白起王翦列传》都有相应的记载,不过在列传中记载的相对来说比较详细点。

秦昭襄王四十三年的时候,白起小试牛刀,在上党边上跟韩国干了一仗,结果砍了韩国五万多人,接收了五座城池。


四十三年

于是白起再接再厉,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的时候,对准了韩国腰眼就插了一刀,断绝了太行道,这一下子韩国跟上党的联系就被斩断了一条路。


四十四年

接下来秦昭襄王四十五年,白起又兵临韩国野王,结果兵不血刃,野王投降,秦国直接就跟韩国背后的魏国接壤了,上党就此断绝了跟韩国的通路,韩国要是再想向上党增兵就只能借道魏国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四十五年

此时韩国也看出来秦国的意图了,同时韩王也被打怕了,于是决定让上党投降秦国。不过让人意外的是,当时上党郡守誓死不降,于是他就被汉王撤换了。

换上去的是一个叫做冯亭的郡守,他倒是没说过誓死不降的话,但是他的脑回路也是不一般,他也没有遵循韩王的意志,直接投降秦国,而是转身给赵国抛去了橄榄枝。

上党之地,一边靠着秦国,一边靠着赵国。而这个地方无论对秦国还是赵国都非常重要,对秦国来说,一旦得到了上党,那么就有了战略缓冲地带,秦国就可以依托太行山脉,进可攻退可守。

对于赵国来说,拥有了上党,同样也就可以凭险据守,让秦国大军无法东进。而赵国一旦失去上党之地的庇护,那么赵国西大门就是敞开的,到时候秦国挥兵而下,不用三五日的功夫就可以直插赵国都城邯郸,亡国就在眼前。

所以面对冯亭派来的使者,赵王心中早就有了决断,不过他还是不放心,需要跟大臣们商量一下。人往往就是这样,心里一旦有了决定,那么再去找别人商量的时候,并不是为了得到一个更好的答案,而是要找到认同自己的人。哪怕一万个人反对,只要有一个人跟他意见一致,那么他也会毫不犹豫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所以赵王找到赵豹的时候,赵豹明确反对此事,赵豹说,韩国之所以乐意放弃上党之地,其实就是被秦国逼迫的。现在他们想要投靠赵国,这很明显就是祸水东引,要将赵国拖入战争的泥潭。如果我们接收了上党的话,那么秦国这几年辛辛苦苦的跟韩国干仗,就完全便宜了我们,你想想秦国会甘心吗?到时候我们就会直接面对盛怒的秦国。最后赵豹得到结论,无缘无故得到好处,最终必然会遭报应。

听了这话赵王就不满意了,怎么就是无缘无故了?上党居民宁肯投降赵国也不投降秦国,这不正说明了是本王魅力四射吗?撵走赵豹之后,赵王又找了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前来议事。

平原君就很同意将上党收入囊中,跟赵王说道,我们以前拼死拼活都打不下上党一座半座的城池,现在人家一下送来十七座城,不要白不要啊。

于是赵王就本着有便宜不赚王八蛋的原则,理所当然的接受了冯亭的好意,于是冯亭也被封官赐爵。

关于上党投降赵国这件事,无论冯亭有什么小心思,他都已经实现了目标,赵王那边美梦做的也很香,至于韩国这边,韩王是无能为力了,说不定他也有点乐见其成的意思吧。

反正上党已经不属于韩国了,无论是投降赵国还是投降秦国,对韩王来说都差不多。如今投降赵国,接下来就是秦国跟赵国去交接了,说不定赵国还能凭借强大的国力,跟秦国掰一下手腕呢。

但是参与这件事的第四方就不怎么高兴了,正如赵豹所说的,秦国辛辛苦苦打了两三年。韩王终于表示要投降了,眼看上党这只肥鸭子就要到手了,结果飞了。这样一来秦昭襄王自然不肯善罢甘休,于是在《秦本纪》记载,秦昭襄王四十五年,秦国五大夫贲攻打了韩国,取得了十座城池,算是给韩国一个教训。

不过这一次打韩国,在《秦本纪》中并没有明说,打的哪里,但是在《白起王翦列传》中并没有记载四十五年这一战,但是记录了秦昭襄王四十六年,秦国攻打了韩国的缑氏、蔺,不过这里只记载了打的哪里但是没有记载是谁领兵打的。因此有理由怀疑这两次记载其实是一件事,毕竟在《韩世家》中没有关于这两年的只言片语。

归根结底就是韩国太弱小,不管怎么样,最后肯定弱小的一方要吃亏,秦国人根本就不打算跟韩国讲道理。讲道理这种事,只有在势均力敌的时候才会发生,没实力就不要妄想对方会讲道理。

至此到秦昭襄王四十五年,秦国对韩国的作战意图基本达成。不过在这一年还发生了两件事,其中一件记录在《秦本纪》中,这一年叶阳君悝被赶出国都,在回封地的路上,死了。这个叶阳君之前说过,就是昭襄王的弟弟高陵君,至于后来为什么叫叶阳君暂时就不得而知了。

至于说为啥知道叶阳君就是高陵君,因为在《战国策》中有记载,当时秦国攻打了魏国安邑之后,诸侯都去祝贺,但是秦国拒绝赵国使者入境,赵王急了,派去使者。秦昭襄王跟使者有一番对话,秦王希望赵王杀了赵豹和平原君,使者说这两人跟赵王的关系就像秦国叶阳君和泾阳君跟大王的关系一样,大王怎么舍得杀了自己的亲兄弟啊。

泾阳君这个名字跟《秦本纪》是相同的记载,按照关系来讲,那么高陵君必然就是叶阳君了。结果就是秦王这么一个亲兄弟,还是在范雎的影响之下,步了舅舅的后尘。

至于另一件事,并没有记录在《秦本纪》中,而是跟楚国有关系,这一年楚国向秦国献出一州之地。究其原因,其实是当年秦国把楚国一顿揍之后,楚国派出太子作为人质在秦国,换来秦楚和平。

结果后来,楚王生病了,而秦国此时正在跟韩国死磕,就在秦国无暇顾及的时候,楚国太子偷偷逃走了。没多久楚王病死,太子登基。

想必是秦国回头一看,呀,这货啥时候跑的,于是趁着新王上任的机会,吓唬了一下楚国。新王为了稳固位置,也就只能割地求和了。

秦昭襄王在位四十五年之后,秦国已经是首屈一指的强国了,齐国已经被秦国联合五国打废了,一直没有缓过劲来。韩魏自然不用说,不停地被秦国摩擦。燕国跟秦国还不停的暧昧,可能燕王觉得当年秦昭襄王在燕国做人质的时候,燕国并没有亏待他,因此也并不着急,其实自从乐毅被逼走之后,燕国最后兴旺的机会已经没有了。南方大国楚国,也在白起攻占郢都烧了祖坟之后,一直苟存再无一战之力。

环视四周,唯一能跟秦国过两招的,只剩下了赵国,赵国自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国力一直不错,至少军事实力值得称道。

之前在网络上看到很多人在对比胡服骑射跟商鞅变法,个人觉得,这两个改革并不是一个量级。商鞅变法属于社会层面的变革,包含各方各面,是一次从社会政治军事生活,全方位的改革。胡服骑射,看变革的内容基本上就局限在军事领域,因此个人觉得,这两个改革没有可比性。

以上是题外话,总之经过秦国跟韩国几年作战,到此为止围绕上党争夺的战争所有的准备都已经就位,接下来的大戏将会决定整个华夏民族以后的走向。

注:本文图片来自某条大神信息素的视频截图,之前已经征得对方同意截取几张图片使用,如需使用请自行与原作者沟通,请尊重版权。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秦之韩国的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