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微博,特别发人深省:
“作为父母、老师,我们常常用暴力手段去教育孩子文明表达,用失态情绪去教育孩子平和,用粗鲁无礼去教育孩子文明礼貌,用听话盲从去教育孩子独立思考……而当孩子质疑,抗议时,我们说这是教育,是爱。可当孩子用同样方式爱我们,教育我们时,我们又指责孩子叛逆。”
说话真的是一门艺术,而在家庭里,而父母的沟通方式会影响孩子的情商、智商,甚至是气质和修养。
作为新时代父母,爱孩子的心是热切的,但是沟通的方式却往往容易陷入误区:
一、以自我为中心
当孩子降临人间,可以说完完全全要依赖父母,这时候,我们就会产生一种错觉,孩子即为我所有。
这也导致很多父母面对孩子,产生自我为中心的想法,对孩子缺少同理心。
《小欢喜》里季胜利劝说季杨杨好好准备分班考试,他说:如果你考的好,头盔和手套都给你。
季杨杨反击说:感情你这是带着筹码和我谈判呢?
季胜利又严肃的表示:无论怎样,你都必须考好!我季胜利的儿子不能进慢班!
很明显,季胜利这是以自我为中心,一开始利诱,后来直接威逼。
出发点虽然是为了季杨杨好,可是整个谈话过程没有表现出一点同理心。
最后的结果就是季杨杨回屋,关上了房门,同时,也关上的和父亲沟通的心门。
二、忽视认知上的差异
不知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带着孩子走在马路上时,孩子总是不情愿走,哭着喊着让抱。
记得闺女2岁多时,有一天带她去赶集,没走几步,旁边就呼啸而过一辆车,喇叭声震天,当时我也很气愤,连忙弯下腰安慰受惊的宝贝。
当我要接着走时,闺女却不干了,说什么也不自己走,无论我怎么哄劝都无济于事。
无计可施的我只好蹲下来严肃的和她说:你是大孩子了,不能总让妈妈抱……
每等我说完,又一辆车飞驰过去,这时候,我能明显感受到汽车带起的强大气流,目光所及的,是巨大的轮胎碾压过来。
所看不同,自然所思不同,这就形成了沟通的阻碍。
我们一定要学会蹲下身来,通过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同时我们还要多方学习,努力了解孩子的心智发展轨迹,做孩子的知心人。
三、不注意场合和方式
《小欢喜》中方一凡的妈妈董文杰,总是不分场合的教育孩子,因为学校打架事件,董文杰在学校里,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追着方一凡打。
后来一次外出吃饭,董文杰不满的大声怒斥道:我才叫痴心妄想,想着你能本科上线,三本你都考不上。
看着众人纷纷侧目,方一凡终于爆发了:你能学你去学,我祝你考个好大学!
现实中,这样的父母其实不在少数,不分场合,时间和地点,只要孩子惹自己不满意,想说就说,想骂就骂,一点也不顾及孩子的感受。
教育孩子,真的不是声音越大越好,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如果孩子真的犯了让你忍无可忍的过错,那么把孩子带到一个无人的角落私下里轻声的训斥教育几句,效果也许会更好。
给孩子尊重,那么孩子才会学会自重。
当你成为孩子的听众,语言就会成为孩子的表达方式;
当你表达对孩子的认同,信任就会在孩子心中扎根;
当你低声和孩子说话,平静就会占据孩子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