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为何不能摒弃小农经济发展大规模农业

在关于乡村振兴的路径当中,我们总是能听到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观点认为“现代化”需要采用西方的大规模农业生产方式,这样会更有规模效应,经济价值更高。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在农村发展大规模农业呢?

中国一直是个农耕文化的文明古国,经过几千年的农业发展,我们形成了一套非常完善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不单单指的是经济机构,也还有因此派生出的各种意识模式,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这套牢固的经济结构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经过了历朝历代的演化,这个过程与西方的历史进程截然不同。


人口发展的历史渊源不同

中国是四大古文明中延续至今的国家,与西方的王朝更迭与殖民不同,中国人是这个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原住民,我们的人口繁衍和增值数千年没有中断,因此产生的与殖民地国迁移过去的农业不同,我们是“永续农业”。

对比全球各国人均耕地面积,不难看出,人均耕地面积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国家中有一半以上是殖民地国家。因为少数殖民者迁移到该国后,掠夺和占有了大面积的土地,使得他们从立国之初就导致土地大规模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也就有了发展大规模农业的基础。

而中国人口在这片疆域上生生繁衍,在世界人口占比中一直领先,地广但人不稀,正是小农经济式的自给自足保证了人口的繁衍基础。为了生存,耕者有其田下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意识,导致我们的土地和农业形态一直是分散的。到了孙中山提出的“平均地权”,共产党的“打土豪分田地”,是其建国建政的根基。因此,在我们的历史经验和民族记忆里,民间大规模垄断土地和农业,是很少见的,也不长久的。


劳动力过剩的现实情况

我国从90年代开始城市化进程以来,城乡人口的占比几乎掉了个头,大量的农民离开农村进城务工,为城市工业创造了廉价劳动力。这从每年浩浩荡荡的春运潮里我们就能感受到这股迁徙的力量。

但自98年亚洲金融危机开始,城市失业人口就不断上升,08年金融危机后,国内工业产业过剩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外资工厂的外迁,沿海失业潮的飙升,导致农民工返乡的情况凸显。

而正是由于在小农经济下面,这些早期外出务工的农一代,在老家还有一些田地,回村后还能继续务农。而在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面,不管是出生在城市的农二代,还是进城读书高校毕业的农二代,也在号召下,返乡创业就业。

农村,成为了剩余劳动力的吸收带,从而避免农民工失业又失地,成为无产者。

当社会上的无产者过多,聚集在城市而无处释放劳动力时,会导致两种糟糕的结果,一是沦落为贫民窟,二是造成社会的动荡。


大规模农业能带来生产资料的集中,资本的集中,但同时也可能造成更多的失业人口,偏离我们接下来的“共同富裕”方向。


你可能感兴趣的:(乡村振兴为何不能摒弃小农经济发展大规模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