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金融+科技”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推广,“科技+金融”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投融资行为和生活方式。
由于长期的金融垄断地位,传统金融企业既缺乏提供科技金融服务的兴趣,也缺乏技术手段和数据储备。互联网等科技企业积累了丰富网络经营经验以及服务意识,展现了非凡的竞争力。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本只是一种辅助性服务的科技金融产品,正逐渐开始成为科技企业布局金融行业的跳板。在支付、理财、小额贷款、p2p、众筹等领域,科技金融正迅速成为一种新潮流。
一、是“科技+金融”还是“金融+科技”
银行和科技,一个是传统行业,一个是技术,这两个东西如何对接,是科技金融还是金融科技?他们是谁融合谁?比如,智能手机是信“智能”还是信“手机”,结果是不一样的。诺基亚认为应该信手机,加一些电脑的功能,苹果认为应该信智能,也就是信电脑加一个通信的模块,这好像是2+3等于3+2,在其中怎么定义它到底是哪个加哪个?哪个是主体?我认为最后得数是很不一样的。
通俗的说,“科技+”就是“科技+各个传统行业”。 “科技+”概念的中心词是科技,它是“科技+”的出发点。“科技+” 概念中的文字“科技”与符号“+”可以分开理解。符号“+”意为加号,即代表着添加与联合。这表明了“科技+”的应用范围为科技与其他传统产业的结合,它是针对不同产业间发展的一项新计划,应用手段则是通过科技手段与传统产业进行联合和深入融合的方式进行。例如,“科技+交通”催生了国内的滴滴打车,“科技+教育”催生了类似极客学院,“科技+传统零售”成就了淘宝,“科技+金融”催生了蚂蚁金服等这样的企业。如果“科技+金融”这种现象大范围发生,并且取代原有的金融企业,那就是科技金融颠覆论。但我要谈的是金融机构的科技化,延伸一点就是金融机构与信息科技的合作,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讨论“金融+科技”的逻辑思维。
金融科技科技金融
出发点 出发点是金融,是服务于科技创新的金融产品出发点是科技,是为金融业务提供科技服务
组织形式金融机构科技公司
实现方式追求的是金融产品研发追求的是技术突破
目标以金融服务的创新来作用实体经济利用科技的手段提高金融的整体效率
具体类型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支付宝、微信支付
二、银行发展“银行+科技”的基础及优势
银行在经历了400余年的发展历程后,也形成了很多难以替代的优势。
(一)银行拥有揽储特许经营权。
目前我国未经银保监会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从事吸收公众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在社会经济、金融体系运转过程中,资金沉淀是所有经营活动的起点和终点,是引起投融资活动的基础和平台。大部分科技公司,因受监管限制是不能吸收公众存款的,其绝大部分资金还是来源于商业银行体系。
(二)银行拥有广泛的客户资源,有较受公众认可的信赖感,还有相当完善的物理和电子渠道。
国内商业银行关系国计民生,连通各行各业,维系干家万户,多年来树立了较高的社会声誉和品牌形象,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信赖和尊敬。普通消费者基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安全意识、操作习惯、业务观念等众多因素,自然将商业银行作为资金转移或转化的终点。凭借这些资源,银行作为信用、支付和渠道媒介的功能将进一步强化,并且其发展模式始终强调与客户的长期紧密依存关系。
(三)传统商业银行服务已逐步科技化。
现在银行的基础业务,包括支付、结算,通常说的存款、汇款、现金管理这些基础业务都在科技化。比如说工商银行早在2000年开始推出的电子银行,到目前为止90%以上的业务都是在手机和PC机上办理的,很少有柜台业务。再比如大部分商业银行客户办理的融资过程和银行交互环节都搬到了网上,包括贷款申请、合同签订、提款、还款等,都实现了科技化。商业银行正在通过科技手段与业务场景深度融合,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四)传统银行有着规范的制度流程和严密的风险控制,最大化地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并且资金的安全程度先对较高。
金融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风险管理贯穿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主线。面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等构成的复杂多变的风险环境,传统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和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风险管理流程,完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改进风险计量模型,严格管控各类风险。而科技金融等机构在最近几年才刚刚兴起,风险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客户资金被盗公司倒闭或者跑路现象(例如P2P)时有发生。可以说,商业银行在防控风险和保证客户资金安全方面的能力要远远领先于科技企业。
(五)经过多年的发展银行业利用以上一系列优势不仅资产规模迅速扩张,盈利水平也在节节攀升。
据初步统计,截至2019年12月末,商业银行合计总资产为232.336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1%,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为82.2%;总负债为213.092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7%,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为82.5%。商业银行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以及人才储备优势可以为金融科技的产品开发、设备购买、技术研发和人才引进培养等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三、走好“银行+科技”的发展之路
(一)面对危机,确立未来“银行+科技”发展方向,要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执行力。
随着利率市场化、LPR改革、科技金融渗透的推动,传统商业银行必然需要通过转型来赢得竞争。当科技跨入金融的同时,金融也正在进军科技。2012年以来,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纷纷试水,推出“善融商务”、“交博汇”等B2B、B2C等电商平台;安徽农金也推出了“社区e银行”,但他们的电商平台表现都一般,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业务上并没有多少起色。首先在机制上,银行都是“船大难掉头”,其次在实际上,银行并不擅长电商业务。但由于中国的商业喜欢将自己做大,形成自己的生态链,而不是开放、合作、共享。所以,银行直接来抢电商的饭碗,做了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其实国有几大行以及大型股份制银行的IT技术及人才实力很强,IT员工就有几千到万人的规模。一旦将方向确定好,凭借较强的IT系统基础,我想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机制上,银行都是“船大难掉头”,在做互联网科技的过程中,肯定会损害部分员工的利益。比如,支行网点的一线员工、客户经理,将会面临冲击。而如何转变这些人的思想观念,让整个方式、方法更有执行力,也是需要不断考虑的。要继续让科技这股风吹向银行,让银行的中层、基层全部都认识到科技带来的冲击作用,只有全员认识到了,那么在具体的转型过程中,才有足够的执行力。
(二)在发展中寻找差异化,在金融行业中突出特色。
在当今受到“科技+”冲击的大背景下,要做好“银行+科技”,提高自身竞争力,银行要思考并不是如何盲目做大,如何去盲目增设分支机构,而是如何扬长避短,在坚持主业下找到自己的差异化定位。马云也曾说过,大企业将会越来越累,小而有特色的企业会越来越好。如果是做大众型的平台,直接与阿里金融、京东金融等大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竞争,我认为不会有多少出路。银行要运用互联网科技手段结合自己的金融工具优势以及天然的信用中介,来突出银行自己的特色,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传统商业银行应增加客户体验度。
所谓客户体验就是客户与企业、企业产品或服务之间互动时造成的一种反应,当这种反应是积极的,就会使客户认可或接受企业产品及服务的价值。面对“科技+”的强大冲击,各行各业都受到较大冲击,而冲击最大的企业往往是那些不注重客户、体验度低的企业,比如一些小商品零售企业。但是注重体验度的行业互联网对他的冲击是很小的,比如说餐饮企业,强调中高端体验度的家具企业,注重体验度的4S店等。传统银行要想在“科技+”竞争中生存就必须进入“客户体验”阶段,掌握客户既需要方便,也需要有感知的特性,在提升客户体验度上下文章,培育客户忠诚度,要加强消费场景和客户体验建设,以产品为导向的金融服务模式转变成为以客户为导向的服务模式。例如传统银行可以在跨渠道体验方面需要加快步伐,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特别是手机银行,在交互设计、视觉设计方面增强客户体验,通过手机定位功能,帮客户查询所在位置附近或指定区域的银行网点,通过预约取号,电子填单系统、电子操作系统来减少客户等待时间提高手续的便利性问题等。
(四)融入新科技,塑造新服务、新产品、新的运营和业务模式。
一方面传统金融可以吸收利用互联网科技思维,通过发挥互联网平台透明、高效、便捷的优势驱动金融产品创新发展, 利用好大数据分析技术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提升金融风险防控能力。例如浙江农信正全力打造“金融+互联网”体系,以智能金融服务为重点、以线上线下交互为特色、以大数据全面应用为支撑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东莞农商行2015年组建了网络金融部,负责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移动终端、移动综合服务平台、直销银行、门户网站等线上电子渠道及相关产品的建设和管理,研究制定和组织实施电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规划,构筑线上线下的客户服务体系等。2018年北京银行明确提出要筹建金融科技子公司,并将打造金融科技型银行作为全行战略转型突破口。另一方面传统商业银行通过打造智慧银行进行网点智能化的建设促进信息科技与业务发展的深度融合,推动业务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流程创新、管理创新来增强本行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社会公众提供丰富、安全和便捷的多样化金融服务,使其实现金融社会化、智能化和多样化的特点。
结束语:科技本身只是一个工具,为银行降低信息成本和利润增长提供新的空间。作为传统商业银行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现状,利用好科技这个工具,来实现自身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