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邶风·燕燕

今天学习的这首诗,后人评价非常高,清代诗人王士禛将《燕燕》一诗推举为"万古送别之祖"(《带经堂诗话》)。

在所有的情绪中,离愁应该是一种凄美绝伦的感受。"别离"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燕燕》开创了一个诗风,引领了一个时代,文人骚客相继吟咏着挚友离别之感,牵动着人们心弦。从王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珍重,以及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依依不舍中,仍旧依稀可辩《燕燕》的影子。

我们先来朗读这首诗吧

国风·邶风·燕燕

先秦:佚名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全诗四章,前三章重章渲染惜别情境,后一章深情回忆被送者的美德。抒情深婉而语意沉痛,写人传神而敬意顿生。

前三章开首以飞燕起兴:"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于飞,颉之颃之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阳春三月,群燕飞翔,蹁跹上下,呢喃鸣唱。然而,诗人用意不只是描绘一幅"春燕试飞图"。而是以燕燕双飞的自由欢畅,来反衬同胞别离的愁苦哀伤。此所谓"譬如画工"又"写出精神"。

接着点明事由:"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父亲已去世,妹妹又要远嫁,同胞手足今日分离,此情此境,依依难别。"远于将之"、"远送于南",相送一程又一程,更见离情别绪之黯然。然而,千里相送,总有一别。远嫁的妹妹终于遽然而去,深情的兄长仍依依难舍。

这里诗歌运用艺术手法表现出感人的情境:"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伫立以泣"、"实劳我心"。先是登高瞻望,虽车马不见,却行尘时起;后是瞻望弗及,唯伫立以泣,伤心思念。真是兄妹情深,依依惜别,缠绵悱恻,鬼神可泣。这三章重章复唱,既易辞申意,又循序渐进,且乐景与哀情相反衬;从而把送别情境和惜别气氛,表现得深婉沉痛。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首先,这个"燕燕于飞"的"燕燕",它既是一种起兴,但是又兴中带比。所以像后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其实也应该从这里发源。当然,"燕燕"我想肯定不只是一只燕子,有人说是很多燕子在飞的样子,那也不一定。由"燕燕于飞"我们很容易想到晏几道的名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所以为什么说它既是起兴又有比的作用在里头呢?"微雨燕双飞"之间相依相偎的感情,其实寄寓着诗人的深情。

《燕燕》之后,"瞻望弗及"和"伫立以泣"成了表现惜别情境的原型意象,反覆出现在历代送别诗中。"伫立以泣"的"泪",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艺术意象之一。谢翱《秋社寄山中故人》"燕子来时人送客,不堪离别泪湿衣",可谓对《燕燕》诗境最简当的概括。"瞻望弗及"的惜别情境,则被历代诗人化用于不同的送别诗中。如李白用于朋友惜别,苏轼用于兄弟惜别,张先用于情侣惜别,何景明《河水曲》"君随河水去,我独立江干"似刻画夫妇惜别。《燕燕》,确为万古送别之祖。

你可能感兴趣的:(国风·邶风·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