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三十而已》,我也更焦虑了

昨天看到一条微博,是声讨《三十而已》编剧的,说编剧塑造了林有有这个形象,是在教坏现在的年轻人。

我觉得声讨得无理:1、这样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本来就存在,而不是编剧首创;2、《三十而已》尚未结尾,我相信,编剧最后给林有有的结局一定是大快人心的。

有一点不能否认,《三十而已》在输出一些价值观。


三十,一个年龄数字;而已,“没什么大不了”。

看到这个剧名,你一定也会认同,不过才三十嘛,没什么大不了。似乎是一个很励志很轻松的氛围。

但看剧过程中,你是更焦虑还是更宽慰?

反正我是更焦虑了。(以至于今天在书店看到《三十岁,一切才刚刚开始》这本书的书名,我嗤之以鼻:什么一切才刚刚开始,哄鬼去吧。)

看到顾佳完美人妻的形象,你会发现,自己简直弱爆了;

看到王漫妮坚持留在上海不想认输,你会发现,自己就是一条咸鱼;

看到钟晓芹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只希望老公能更用心一点的女孩子,却得不到满意的婚姻,加上陈屿其实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渣男,只是现在社会上非常常见的一类“老公”时,你会发现,婚姻真的太令人失望了。

所以,你在羡慕顾佳的完美、王漫妮的努力,对钟晓芹感到惺惺相惜时,会感觉更宽慰吗?


剧中三位女主的形象塑造也在不断输出三观。

在这个物欲横流、欲望横飞的当下社会,你需要有顾佳那样教子有方、御夫有术、为了儿子可以1打2、能攻能守、明辨是非、果断干脆、可以严格管理身材的能力;是的,这样才能活得明明白白。

王漫妮这个人物,你很难喜欢她但又总能感同身受。她有些拜金,让你对她产生不了多少好感,但她很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就是想要留在大城市,就是希望找一个相对富裕见多识广的男友。当然,她这样想所以也吸引来了这样的人,而后现实就抽了她一个响亮的大嘴巴。在繁华的大都市,外来青年怎么才能更好的活下去?你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需要忍受比别人更多的委屈,否则你就得卷铺盖回老家,这就是血淋淋的现实。

钟晓芹,从小没有离开过父母,很单纯,没什么自己的想法,30岁以前,都是以别人的想法为准;30岁以后,突然想为自己而活。离婚,是她想要独立后做的第一个重大决定。剧情发展到现在,在她身上去理解“三十而已”,似乎更让人感觉振奋:要想过另一种人生,还不晚,才三十而已嘛。


比起这三个人物,我更喜欢每一集结尾小片段里的路边摊三口之家。因为更能引起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的共鸣。虽然生活艰辛,但总是让人感到温馨、有力量。

生活不易,但我们可以苦中作乐;幸福很简单,也许就是半夜起来拍拍蚊子、在楼道里安装一盏感应灯随时照亮回家的路、就是一家三口相守陪伴。

三口之家和三位女主之间时不时会产生交集,三口之家的剧情和主剧情里也有不少对应。所以其实他们就是我们,和那些看着光鲜亮丽的人但也很不易的人一样,穿梭在这座城市,忙忙碌碌,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


导演之所以如此安排剧集,其实也是想告诉我们:这个社会有形形色色的人,生活有各种各样的姿态。生活很难,但更难的是如何在这个纷纷扰扰的社会找到自己、明白自己想要的,然后不管碰壁多少次依然能坚定向前。

剧情还在发展,目前感受如此。再碎碎念。


来自舞错伊州书写计划第237天(8.1)书写内容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了《三十而已》,我也更焦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