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感言集之52:王道之始

图片发自App



      早起,高声朗诵《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下》,其中对于梁惠王的为国之道颇有感触,梁惠王治国理政不可不用心,“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可是这么用心,也没有看到自己国家的老百姓增加多少,也没有看到周边的国家人口减少多少?这个问题很奇怪?究竟什么原因?梁惠王百思不得其解。

        孟子就这个问题先后打了几个比方,如“五十步笑百步”对不对?当然不对,五十步一百步都是后退,都是怕死,这个性质是不变的,不能说明一百步就比五十步怕死程度高过一倍以上,总之五十步与一百步,都是怕死的;

      然后孟子提出只要不耽误农时,不破坏性的搞生产活动,就可以获得丰收,就可以解决一切生存问题,家家户户达到丰衣足食的地步,如果实现了这一切,王道乐土莫不如此。

 

      紧接着孟子就具体的数口之家,几代人同堂的家庭如何种桑、养蚕、织布、养鸡养狗,同时将孩子送到学堂、并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奉行孝悌之道,这样就可以实现几代同堂、安居乐业、尊老爱幼、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如果真的做到这一点,那就是真正王道的开始。

      最后,孟子发现:现在的问题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鸡狗吃的是人的食物,结果人却没有东西吃而不去检讨,路上有饿死的人却视而不见没有人去救济,人死了,还说这与我无关,这是年岁不好造成的,这好比用兵器将人刺死,却说这与我无关,这是兵器将人杀死的。如果大王不将这些问题归罪于灾荒之年,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向往你的国家,并纷纷会移民过来生活!如果是这样,国家人口不多的问题就会彻底解决,国家人口越来越多,大家积极生产,就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加上重视孝悌忠信的教育,人们就会安居乐业,敬老爱幼,家庭和谐,人们的幸福指数就会提高,最终结果就是国强民富,这才是真正人人向往的王道乐土,如果达到这种境界,那就天下无敌了,还忧愁什么?还在为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的问题烦恼吗?

    原文如下: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大意(省略)

    个人看法:

            人口即国家,在春秋战国时代,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第一是人口,第二是土地。如果一个国家人口不多,意味着税收就会相对较少,战争军事动员的兵力就不多,人口少,土地小,意味着创造财富的硬实力就会很弱,弱国无外交,就会面临被欺压被吞并的危险。

        孟子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让老百姓真正的安居乐业!而不是做一些表面文章,如果说一个国君真正关心的是如何使自己统治的国家领土更多,统治的老百姓更多,如何使自己的国家能够富国强兵,称霸一方?那么老百姓关心的问题是如何能够少交税?如何使生产不受干扰?如何让一家人安居乐业?生活无忧?只要有谁能够满足这些要求,老百姓的心就会向往谁?谁能够帮助老百姓实现这些愿望,谁就能够开辟“王道乐土”就能够一统天下!谁就可以成就尧舜禹汤的功业。

余超林早读《孟子》感言集之52:王道之始

2018-7–15 于上海

       

       

你可能感兴趣的:(《孟子》感言集之52:王道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