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知识分子的孩子更难(2023-06-24)


前几天刷视频,一个咨询师讲他的案例:一个十四岁的男孩,父母都是博士,复旦大学的教授。这个十四岁的男孩不停地自残,觉得该享受的该见识的都经历过了,找不到继续活下去的理由。因为接下去,他要中考、高考,面临压力,考得不好,会被认为不努力、不上进,父母这么优秀,成绩怎能不好?拼命努力,考上好中学好大学,大家会觉得应该的,父母都是博士,他再努力也难以超越父母,即使和他们一样优秀,做了教授,他认为也没什么意思,不也是社畜吗?咨询师也觉得他说的挺有道理啊。

李维榕老师在她的书里也提到过:做知识分子的孩子要比做普通人家的孩子难多了。李松蔚老师也举过他自己的例子:他小时候的认知里,一个学生必须要学习好,不然这家人就完蛋了,直到他到一个成绩不好的同学家里,同学的父母提到孩子成绩不好时,轻描淡写,仍旧开开心心,他简直惊呆了,原来孩子成绩不好一家人也可以过得挺开心的。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也有相反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就指望着孩子成绩好,能改变命运。

为什么要感慨这些呢?因为昨天晚上看了部电影《困在心绪里的儿子》,和《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是同一个导演。儿子17岁,逃课不上学,自残。困住儿子的一个是父母的婚姻,一个是想要成功。父母离婚了,儿子一直不能接受,认为是父亲抛弃了他和母亲,认为是继母抢走了他父亲。他跟治疗师讲:父母离婚后,母亲很痛苦,一直在说父亲的坏话,而父亲一直是他从小到大的偶像,他崇拜父亲,这使他一直处于撕扯冲突中。父母都爱他,他也爱父母,他希望他们一家人在一起,回到从前,但他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在他们三口短暂相聚的温馨时刻,他扣动了板机,他想让时光定格在这美好里。

他父亲无疑是爱他的,在他提出要去父亲家居住时,父亲已经在婚,并不那么方便的情况下,还是同意他去住,想尽办法开导他,为了他放弃了一直追求的事业。可已经不能弥补他心里的伤痛了,在他又一次自残时,父亲又气又痛地说:你伤害自己就是伤害我。他说:你伤害妈妈就是伤害我。看得泪奔。

孩子一直诉说自残是因为他很痛苦,他觉得自己很没用,不能像其他人一样生活。父母不知道该如何帮他,就一直把他往“正常人”的道上使劲推。他说他数学得了A,他受邀参加同学的聚会,父亲开心地告诉了母亲,觉得孩子没事了,只是青春期正常的情绪。后来发现,他根本就没上学时,父亲气坏了,口不择言,把当年他父亲训他的话又讲给了儿子。母亲问过儿子数学考A和聚会的事,儿子说:那是父亲想听的,就讲给他听了。

在父亲训话后,儿子又一次自残送进了医院,本来有一次救助的机会,治疗师告诉父母,儿子得了重度抑郁,需要住院治疗。儿子见到父母后,情绪激动,不停地哭着求父母带他回去,保证回去以后一定好好的生活,回去上学,不要在这里住院。治疗师告诉父母,如果不住院治疗,他回去还可能再一次自S。父母看着哭着求他们带他走的儿子,心痛不已,理智上知道应该听医生的话,住院。医生需要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同意他住院才可能进行治疗。儿子被带走以后,父母没走出医院,又反悔了,还是舍不得孩子,把孩子带回了家,侥幸地希望孩子能像他说的正常起来。可生活没有侥幸。

父亲是一位成功人士,整天忙于事业。他在青春期遇到了他儿子同样的困境,甚至要更糟糕一些。他母亲生病住院,他陪着母亲,父亲对他们根本不管不顾。他恨透了父亲,他父亲是成功人士,极为风光。他发誓自己一定要成功,他做到了,他希望儿子也能像他一样,走出困境,走向成功。一直告诉儿子他当时是怎么做的。可儿子不是他,做不到像他那样。虽然最后在他遇到儿子和事业冲突时,他选择了儿子,可为时已晚。当他告诉父亲自己的决定时,已经年老的父亲并不赞同他的做法,甚至是讽刺挖苦:你是来告诉我,你比我伟大,你可以为了儿子放弃事业。而儿子其实也很优秀,有写作天赋,但没有被看到,父母没看到,自己也没看到,只看到自己不能像别人一样,做什么都不行。

做为观众,看得真是心痛啊,可身处其中的时候,我们可能也是这么做的。现在的孩子不容易,知识分子的孩子尤其是,包括我们自己的孩子。娃最近一直在家备考,学得痛苦,我告诉他不用压力那么大,过不过又能怎样?不考也不是不行,可他目前的认知里,就认为这是必须要做的,因为他生在这样的家庭里,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做,这是他的人生课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知识分子的孩子更难(2023-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