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同理心

前置思考

请阅读以下关于姐姐和弟弟的小故事,并思考:这给你什么启发?

走在回家路上,念小班姐姐,突然对我说:“阿姨,弟弟用学步的车撞我。”哇!第一反应,成人道德判断立即涌上,心想,这个小孩儿居然会告状。瞬间,有些着急与失望。

望着她那无辜闪亮眼眸,我突然记起,心理学中提到,同理心训练是了解、尊重与接纳对方第一要素。

于是,我想象自己是个三岁半小孩,揣摩着被撞疼痛。接着,响应她:“真的,阿姨被撞的时候,也好痛。"

“真的?”她仿佛明白自己不是唯一的受害者,孤独的痛,原来可以被理解的。

“嗯,弟弟不小心也撞到阿姨。你知道吗?你小时候坐学步车,也会不小心撞到阿姨,阿姨也会痛耶!"

"真的啊!嘻嘻……”从她会意眼眸,我想,她真的懂了。

“真的,阿姨知道,你小时候还小,不是故意撞我的。弟弟也还小,不是故意撞你的。你要不要原谅他?"

“对啊,弟弟还小,不是故意撞我的。阿姨,妈妈说弟弟还小,要原谅他。"

“嗯!”我们继续踩着轻快步伐回家去。回到家,她立即快活地和弟弟玩成一团。

弟弟正值学步阶段,带着可以随意移动自由度,通过学步车横冲直撞地探索世界。这般年纪幼童,正开始探索自我与他人界限,虽然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

念小班姐姐,对于自我与他人理解,则相对更多。

其实,“弟弟还小,要原谅他”,是她被撞时,妈妈就告诉她的话。然而,少了中间这段“同理”处理,疼痛记忆仍然会留在皮肉间,委屈也会驻进小小心灵中。

Q1:什么是同理心? 

A:

1、同理心(Empathy),源自希腊文empatheia(神入),是指:

能设身处地觉知、理解和把握,他人的情感、认知状态。

比如说,前置思考中,阿姨对于姐姐说的话,体现出来的就是同理心。

阿姨将自己想象成为一位三岁半的小孩,想象着突然被一个学步车撞到的那种痛感,然后表达出对这种痛的理解。

被撞的痛只是皮肉一时之痛,但触发出来的委屈,则可能会在姐姐的心灵中驻留很久。

通过与阿姨的沟通,姐姐发现这种痛苦并不孤独,而且自己也曾经无意在中导致别人的痛苦,对于这种委屈就会释然。

2、同理心不是同情心。

心理学家戈尔曼指出:同情心是指对别人遭遇感到同情,但并不一定能体会到和别人一样感受。同理心起源于一种对他人困扰的身体模仿,个体通过模仿引发相同感受。

人脑中有镜像神经元,它们有一种镜像模仿机制,使得我们不用亲身经历一些事情,也能体验某种感受。

比如说,当我们看到别人被电击而产生痛苦的表情时,也会对以往自己被电击痛苦进行回忆,从而体味到对方痛苦。

类似的,前置思考中的阿姨,即便自己当下并没有被学步车撞,也能从记忆中调取相关经验,体味姐姐的痛苦和委屈。

这是同理心中的关键能力,对于对方感受,能够做到相当程度感同身受;而同情心对这种能力并没有要求。

在当下时代,如果留心,就会发现,相当多的人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不容易做到感同身受、换位思考,这就越发体现出同理心的稀缺。

独善其身,或许不需要太高同理心,但只要想影响别人,推动与别人协作,提高领导力,就必须具备相当同理心水平。

事实上,情商包括5个方面能力:了解自身情绪、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

如果不具备高水平同理心,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往往做得都不理想。

可以这么说,同理心水平高的人,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在家庭中,通常都更有竞争力,也更容易获得幸福。

Q2:怎样提高同理心水平? 

A:

1、评估你的同理心水平。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说的就是同理心。

同理心水平高的人,能够体会他人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要达到上述要求,仅仅是有意愿是不够的。

沟通大师吉拉德说:“当你认为别人的感受和你自己的一样重要时,气氛才会融洽”。

要想提高同理心,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发自内心地认为,对方感受和你自己的一样重要,即便对方感受可能是错误的。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妻子正在厨房炒菜。丈夫在她旁边一直唠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赶快把鱼翻过来、油放太多了!"

妻子脱口而出:“我懂得怎样炒菜,不用你指手画脚的。"丈夫平静地答道:“我只是要让你知道,我在开车时,你在旁边喋喋不休,我的感觉如何……”

在上述案例中,如果把对方感受看成和你的一样重要,当你觉得别人在你耳边喋喋不休很不爽时,将心比心,你就能提升同理心水平,不会在别人耳边喋喋不休。

如果没有把对方感受看成和你的一样重要,提高同理心水平就无从谈起,具体技巧,例如倾听、换位思考等,也就很难产生效果。

理解这个大前提后,我们就容易理解同理心4个特征:

①接受观点。

②不予评论。

③识别他人情绪。

④与其自然交流。

也就是说,不急于先入为主地判断,而是专注地去倾听,用心去体会对方感受,换位思考对方思考逻辑,最后再统筹判断,选择合适沟通方式,共同解决问题。

在心理学中,有关于同理心水平测试,有兴趣,可以拓展阅读。今天提供一种粗略划分,供参考。

0级(最低级),很少从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做事很少考虑他人感受。

在沟通时常讲客套话,无法引起对方共鸣,对方也不愿意将自己真实想法说出来,不愿意倾听;安排事务几乎不考虑朋友、同事、下属的需要。

1级,能够从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做事会考虑他人感受。

与人沟通时较真诚,愿意将自己一部分想法表露出来,能让人觉得被理解、被包容;工作中也会尽量考虑对方需要。

2级,能站在对方角度,想对方之所想,急对方之所急。

能够使人不知不觉地将内心想法、感受说出来;能够让人觉得被理解,被句容:能够用心倾听:在安排事务时,尽量照顾到对方的需要,并愿意做出调整。

3级(最高级),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和体谅别人,并以此作为协作依据。

有优秀洞察力与心理分析能力,能从别人表情、语气判断他人情绪。真诚,说到听者想听,听到说者想说;能以对方适应形式沟通。

先识别,才能管理。量化反馈后,才知道如何改进。上述后理心水平的划分,虽然粗略,但对于启发我们思考,不无借鉴价值。

2、针对性提升同理能力。

根据同理心定义,以及同理心水平划分,我们可以针对性归因,看看是什么影响了同理心水平。

比如说,你可能会分析出类似以下原因:

①对他人关注的减少

人天生是自我的,以自我为中心是一种本能,换位思考需要消耗认知资源,费心费力。

当今科技环境下,“宅”也可以生存。这在一程度上,减少了关注他人的必要性。

②信息储备的差异

信息和知识储备的不同,增加了揣摩对方心理的难度。比如说,你没有对方的经历,自然很难揣测对方的认知心理过程。

③对环境的理解差异

人与人之间所处的位置、角色、知识背景、认知技能不同,即使是相同的环境,产生的想法,也会大不相同。

④换位思考技能的缺乏

没有认识到同理心的重要性,也就不会有意识地训练换位思考的能力,自然就缺乏相应的技能。

诸如此类,以上原因只是枚举,并没有穷举。可以自行归因,再考虑对应的解决方案。

比如说,识别对方情绪有困难,原因之一是元情绪能力低。

如果觉察自我的情绪,认知自身都有困难,何谈认知他人。

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加强自我认知,学会快速识别自身的情绪信号。元情绪中,提到3个建议可供参考:

①堂握更多关于情绪的词汇,并体会各类情绪间的微妙差异。

②评估自己情绪的敏感度。

③了解无意识的情绪。

原因之二是,没有做好接收对方情绪信号的准备。

这种准备是指,意识到自我内在的情感信号,并尽可能让自己保持足够的冷静,不要让自己的情感信号,对理解别人造成干扰,以便接受他人微妙的情绪信号。

例如,你自己如果是在气头上,情绪激动,你怎么能够精准地体会对方的感受?

你只有在自己情绪从容的状态下,才能做好接收对方情绪信号的准备。

原因之三,察言观色能力偏弱。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要尽可能做到“知己知彼”:

会谈之前,尽量收集对方更多的信息,包括对方的成长背景、历史经历、思维习惯等。

会谈之时,把自己的想法暂停,先放空,专注去解读对方的言语和非言语信号,包括微表情、肢体动作等,例如:

①说话方式

一般而言,人对他人不满,或者有敌意,人的说话速度就会变得迟缓,给人木讷的感觉;假如某人有愧于心,或者刻意欺瞒,说话的速度则会不经意加快。

②说话音调

在与人交谈时,当双方意见相左,如果一个人提高说话的音调,则表明他想压倒对方。

而那些心怀企图的人,他们说话时往往会有意地抑扬顿挫,营造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③措辞习惯

习惯使用第一人称单数“我”的人,其独立性和自主性通常比较强;而喜欢用复数“我们”的人,则多为缺乏个性、被集体埋没、随声附和型的人。

以上的解决方案,精读君也只是例举,并没有穷举。精读君的用意是,只要我们认知到同理心的重要性,并能准确归因,就能探索出合适的方案。

在这个刻意练习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循量化反馈的原则。

练习的过程很明确:预测、实施、检验。

你可以假设,以对方这样的成长背景、知识储备和思维习惯,如果掌握了这样的信息,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然后,发挥你的观察力,通过沟通互动等进行假设检验。

如果准确,就可以当作一种经验积累起来;如果不准确,则要去判断哪一个步骤判断有误或有漏,从而改进自己的心理推测能力。

就好像幼儿学步那样,一开始会踉踉跄跄,熟练后,我们的同理心水平就会越来越高。

在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充满了这样的练习机会,可以多加练习。

3、别把敏感当作同理心。

一方面很多人同理心水平低,另一方面还有一些人,觉得自己同理心水平过高,容易受别人的情绪感染。

比如说,有些读友可能会有类似这样的感受:

“不管是家人,朋友,老师还是领导,只要他们情绪有一点点反常,我就能捕捉到,即使周围其他人都没有察觉出异样。而且,我不仅能感受到他们的情绪,还会深受这些情绪的影响。”

人群中约有20%左右的人,对于情绪比较敏感,在面对他人情绪时表现出更强生理反应。

研究表明,除情绪以外,高敏感人群对包括声音,气味等任何细微外部刺激,都有着超高意识。他们在处理外部信息时会更加彻底,面对正面或负面刺激时,都会产生强烈反应。

造成这种敏感原因有很多,除了遗传生理因素外,往往与这些人所处环境有关。

比如说,如果他们所处家庭“危险度高”,意即:家长情绪不够稳定,容易突然发脾气,那么,他们就会培养出敏感能力,快速识别对方情绪变化,从而做好应对危险准备。

比如说,如果他们所处家庭“批评性强”,意即:家长要求高,正面肯定少、负面批评多,那么,他们就会形成思维习惯,容易把别人情绪,过于敏感地解读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

诸如此类,前述这种敏感,其实并不是同理心。真正同理心与之有本质区别:同理共情出发点是为他人利益,而不是为自身利益。也就是说,同理共情是为了理解、体谅和缓和他人苦难,而并非是出于自我保护。

对于这类敏感而非同理心水平高的人群而言,真正要做的是,去仔细归因,找到造成这种敏感的原因。

也们问题在于,没有意识到,别人情绪与自己可能并不相关,有很多是自己过度解读。他们要区分自身与他人边界。

在任何一种关系中,个人边界都是重要且必要的。健康个人边界意味着,对自己情绪和行为负责,但不对他人情绪和行为负责。

再亲近双方,互相之间仍然是独立个体,各自负责。我们可以伸出援助之手,但不是100%无条件地要去平稳对方情绪。

在最后,要强调的是,同理心是人的天赋,每个人都可以去提升自身同理心水平,从而降低与别人协作交易成本。

己所不欲,勿施干人。遵循常识,同理心并不会差到哪。


后置思考:

①你怎么评估同理心的重要性?这种判断,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

②你是否遇到过同理心很差的老板、同事、朋友?他们为什么差?

你可能感兴趣的:(19、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