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161天,7.33躬行君子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161天

原文阅读:

7.33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译文讲解:

孔子说:若论学习文化知识,我和别人还差不多吧。但若说身体力行实践君子之道,我还有很多没有做到的地方。

启发思考:

        文,指文章,与《雍也篇》“君子博学于文”之文意同。“文莫吾犹人也”有几种解释:一是讲到书本知识我不如别人。莫,无也。二是就书本知识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莫,大约。三是“文莫”连读,是忞慔(mǐn mù)的假借。忞,自强。慔,勉力。忞慔,努力。意思是勤勉我是能和别人相比的。

        躬,指身,躬行指躬亲实践。“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是说躬亲实践而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国际著名汉学家司马黛兰,在《身体的界限》一文中,区分了“身”、“体”、“躬”、“形”等几个关涉占有具体生理身体的概念。她认为,一般来说,一个人仅仅有一个“躬”体,它的身份不能与另外一个人的身份相重叠。但是一个人可能栖居于多个“体”之中,并且一些人可以参与到单个或共有的“体”之中。

        在此,我们简要学习品味一下司马黛兰教授所分辨的“躬”的内在涵义。 “躬”主要是指礼仪化行为的体现。像曾子一样,一人也许可以一日三次内省其身,但是如果一个人要向其他人显示诚信和忠实,则需要通过“躬”公开传达。“躬”在很大程度上是与道德行为繁琐的公共演示相关。

      “躬”可被理解为一种有生命的、生理的身体,它是公开展示、演示价值的场所。“躬”的行为是礼仪化的、程序化的和非自然的,并且被传统习俗和社会责任所引导。 “躬”得以演示的行为大多发生在一种情景下——比如出现在法庭上——在此观者可以直接地分辨出演示者的道德本性。

        在广义上,“躬”可被翻译为“亲身”或“亲身地”,并常常显示出与“亲自”的品质相关。例如,《论语·里仁》:“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躬”负有很重的社会责任,但却几乎不享有它们劳动的成果。“躬”可表达忍受困苦,并演示榜样人物的身体劳动,经常出现在典范的仪式化情景中。如此的辛苦是道德行为,因为辛劳的身体努力演示并非为个人的获益,而是全部为了社会。艰难和痛苦甚至被地位高贵之人和文化圣人默默地忍受着,他们用自己的痛苦或劳动来替代其他人的痛苦。例如,文化圣人商汤被赞扬,由于亲身(“躬”)仪式地发誓:“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躬”还用于演示农业劳动。大禹、后稷,都在沼地和田野中劳动时经历了困苦(《论语·宪问》)。在古代的春季仪礼(spring rites)上,统治者和高级别的大臣亲身演示称为“躬耕”的第一次播种,字面意思就是“亲自耕种”。

      孔子说“躬行君子”,强调关于君子的实践行为,强调重视内化自己的所学所得,而要且不断力行实践他的信念,反对只是学到作为身外物的知识。孔子劝议,对自己要严厉,“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15》)正因如此,“躬身入局”、“躬行君子”才是彰显了君子真正的品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第161天,7.33躬行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