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无语
人类的幸福,其原素是简单的,简单的程度竟使头脑错杂的人说不出他们缺少的究竟是什么。
__伯特兰.罗素
幸福是什么?幸福指一个人自我价值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喜悦,并希望一直保持现状的心理情绪。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所产生的态度和行为是不同的。就拿不幸来说,有的人能从中领悟到生活的不易,然后通过努力获得的幸福,有的人却会因此陷入痛苦而消沉。
英国的伯特兰.罗素是20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同时又是著名的数学家、散文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一生驰骋于数学、逻辑、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道德、宗教、教育等各个领域,写下了六十多部著作和大量文章,对20世纪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做出了贡献,被人们誉为“世纪的智者”。为了表彰他在哲学方面对人类道德做出的贡献,195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了他。在众多探讨幸福的著作中,他的《幸福之路》尤为著名。
在《幸福之路》中,他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对周围的观察,探讨了使人们感到不幸福的原因和常见问题,阐述了自己认为可以避免的方式。
书中没有高深的学说,他把自己的观察和经验加以归纳,帮郁闷的人们找到不快乐的原因和逃避之法,指出人们如何获得幸福。
一个人能否幸福,取决于外部环境和自身因素
典型的不快乐者,是少年时给剥夺了某些正常满足的人,以致后来把这一种满足看得比一切其余的满足更重要,从而使他的人生往着单一的方向走去,并且过于重视这一满足的实现,认为和一切与之有关的活动相反。
现实中,我们无法决定自己所处的外部环境,只能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对于多数人而言,健康的身体、美满的婚姻、优秀的儿女、满意的工作就是幸福,但事实上,我们很难达到。那么达不到满足就不幸福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罗素用他的一生向人们注解着幸福的奥秘。在常人看来,他的一生算不上幸福,但他却认为自己是快乐的人。
他生于贵族家庭,享受过荣华富贵也经历了亲人的离世,也曾深陷囹圄,却未舍弃对学术研究的追求。
罗素写《幸福之路》时已经58岁,即便经历了许多苦难,他依然选择做快乐的人,将自己大半生的人生智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人们幸福的关键在于自身。
事实上,当我们经历了痛苦与烦恼,才会真正明白幸福是什么?不然真会陷入“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处境。
好比婚姻,如果我们只注重对方的缺点便会降低对幸福生活的感触,陷入烦闷。如果我们眼里看到的是对方的优点,喜悦与爱慕便会油然而生,会真心感受到生活的幸福。这点确实取决于我们的自身。
培养兴趣,热爱生活是幸福的源泉
最无聊的莫过于幽囚在自身之内,最欢畅的莫过于对外的注意和努力。
一个人感兴趣的事情越多,快乐的机会就越多,受命运播弄的可能性也越少。因他失掉一样,还能把注意力投入到另外一个兴趣上,来填补时间的空白。我们大都有内省病的倾向,尽管世界上万千色相罗列眼底,我们仍然会注视内心的空虚。
1872年,罗素生于英国蒙茅斯郡的一个贵族家庭,在他两岁时,母亲和姐姐因病去世。一年半后,他的父亲相继去世。
年幼的罗素只能与祖父母相依为命,没想到过了两年,他的祖父也离开了他们。
发生的一切让他感到孤独伤心,在5岁时写下了自己最喜欢的诗句:世界可厌,负载着我深重的罪孽。当时的他已悲观厌世,甚至产生过自杀的念头。
罗素的叔叔热衷数学,每次看望时都会把数学知识讲给他听,渐渐地他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一个人有了自己的目标,兴趣和爱好就没有精力去思考其他的事,这让他抛弃了负面情绪,对未来充满了渴望。
18岁时,罗素考入了剑桥大学专攻数学,还与自己的老师一起出版了专著《数学原理》。对数学的痴迷,让他感到了人生的乐趣。
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培养正确的兴趣和爱好,是通往幸福之路的秘诀。
减少对自己的关注,更多地关注外部世界
罗素在书中说道:“让人痛苦的,大多属于内心情绪,而让人幸福的,大多属于外部世界。”
罗素一生反对战争,捍卫和平。1918年,他因一篇反战文章被判六个月监禁,但他从未感到惧怕,把精力用到了学术研究上,在监狱里完成了一本数学专著。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减少对自己的关注,更多地关注外部世界容易获得幸福。
如果一个人只关注自己,势必会注意引起自己不快乐的种种因素,思维一旦被困扰,很难快乐。当他关注了外部世界,会获得更多的信息来充实自己的生活,确定自己切实可行的目标,目标实现时,那种成功的幸福不言而喻。
结语:
每个人都渴望幸福,但大多数人忽视了热爱生活是通往幸福的主要途径。
在《幸福之路》一书中,罗素分析了导致人们不快乐的因素和快乐的原因,指出了获得幸福的途径和方法。愿我们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思维的转变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