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能让我进入诗人的精神世界,为何西方诗让我完全没感觉?

诗歌本身就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诗是韵文,是高端的、凝练的、有节奏感的情感抒发文字。换言之,诗是有更高条件约束的文章,即使在同一个文化系统中,诗歌也是所有文体中最难于被理解,甚至需要“翻译”(赏析)的文体。正因为表达的曲折,意境的悠远,诗歌才能成为文学皇冠上的明珠,虽然遗世独立,却睥群雄。

很多人读不懂诗,但是却无法也不敢轻视诗歌——这是文化地位尊崇的体现,所以不论从古到今多少荒唐的事情出现在诗坛,也不会影响到诗歌在人类心目中的地位。

作为文章,表达是第一目的。曲折回环的修辞手法是为了让读者在达到了解作者思考之时或恍然大悟,或如痴如醉。也就是说,诗歌是用精炼的语言将情感衬托玩到极致,构思和意境极其重要。如果只注重修辞,而没有内容和意境,就会成为形而上的空洞文辞,历史上的齐梁体、晚唐体都是样本。

所以,诗歌的正确走向都是在修辞和内容之间达到高度的平衡。既要写得美,又不能让读者被绕晕——而后一点尤其重要。为什么我们喜欢盛唐诗歌?因为他们那个时代既继承了宫体诗的美,又合了盛唐昂扬向上的意象,学习汉魏风尚,以内容为肱骨。同时,白居易为代表的诗人们认识到唯有传播出来才是好文学,写诗要让不识字的人都能听懂,盛唐、中唐在形式和内容,高境界和广流传之中的度是把握得极好的,才创造了诗歌史上的顶峰。

我们母语的诗歌,必然是让我们听懂,并走入诗人的精神世界的——这是诗歌、是文学最基本的功用。从本质而言,世界上所有的文章都是议论文,只是修辞手法不同罢了。议论文就是摆论据,论证观点,说服读者。小说是这样、散文是这样、诗歌也是这样,它们只是通过不同的手段,说服读者,产生同理心。让读者产生通感,从而被打动,是所有文字的最初始的作用,甚至我们日常语言交流的目的也是如此——寻找沟通,获得认同。

只不过手段不同,理解的难度不同,修辞的手法不同而已。

有了本民族语言文化从小打底的基础,再难的学术著作,再神秘曲折的小说,再绮丽神秘的诗歌,只要我们认真学习,不断积累,去了解背后的知识,没有读不通的——因为构成这些作品的字我们从小就认识。

翻译占有决定性因素

西方诗对于西方人也是一样的。

所以,问题在哪儿?在于人,在于人生活的团体,在于人生活团体所在的地域。总的说起来,在于文化差别。

西方诗是在西方语言之上简练、提成、表达西方人想法的韵文(这一点是相同的),为什么我们读很多西方诗,感觉没有节奏感、又没有押韵?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古诗能让我进入诗人的精神世界,为何西方诗让我完全没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