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带着情感去学习!《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学》读后感(二)

那些“灭绝人性”的死记硬背

提到死记硬背",不管是曾为学生的我们,还是现在现在正是学生的我们的孩子都深恶痛绝。那种背书背到绝望的滋味恐怕绝大部分人都体验过,那深入骨髓的痛,让许多人觉得死记硬背是灭绝人性的学习方法。

看到一位知乎网友评价自己的背书经历:死记硬背后面不只是背的时候难受,更多的是心理阴影,会想为什么隔壁老王能背我不能背……

就连爱因斯坦都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恐怕他在学生时期也深受其苦。

尽管近年来对“死记硬背”的讨伐声颇大,但也有许多人为其正名。其实,这种学习方法也算得上是一种“历史惯性”。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注重考儒家经典以及策论,主要是一些死记硬背的东西,并且很难考上。这是自古以来的人才选拔制度,以能够背诵的经书数量作为标准来选拔人才。但这样的学习,基本是以“考试”为导向的。背了就忘了。

因此,《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学》在第三章开篇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孩子们能记住电视里的所有内容,却记不住我们教给他们的所有内容?

我记起有次在给孩子们放视频,突然弹出一个广告,结果一看到那个广告,全班55个孩子都齐声唱了起来:“三千元、三千元……”这是一个卖车网的广告,广告词孩子们一个字都没弄错,且流利有感情。好笑的同时,我也不禁思索起一个问题:是什么让孩子们对广告词记得这么牢靠,却对老师布置的背诵作业抓耳挠腮呢?

类似的现象还很多,比如孩子们可以轻松地背出小说中一句精彩的话,却记不住改病句的要点;他们记得住电子游戏中一系列复杂的操作,却记不住一个数学公式的……书中的结论是:你对某件事思考越多,就会记得越牢固。

下图是一张大脑的简易工作图,只有进入工作记忆的事件才有可能成为长期记忆。

“思考”的背后是什么?

什么样的事情会引发思考?有让你感悟颇深的话,还是道挑战高难度的数学难题,或是与你此前认知有悖的观点?老师要求完成的试卷?………我在思考这种可能性——即思考过程中的情绪体验是决定记忆是否长期深刻的因素。

一位爸爸至今还记得在高三那年写的一篇作文。那是篇题为《外公》的作文,他记得自己写道:“我坐在外公的膝盖上,用手揪着外公花白的长胡子……”那篇作文获得了老师的高度评价。也正是因为被老师夸奖后的自豪感让他记忆犹新。

我在初中,背得最好的一首古诗词便是《木兰辞》,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依然可以随口背上几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当时被花木兰这个人物形象所吸引,既惊叹又敬佩,想不到一个“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的娇滴滴女子,居然也能征战沙场,且受世人景仰。一边背,一边心里就产生了一种向往之情。

一个孩子在儿童社会情感课后给到我反馈,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关于青春期的那次课。他记住了青春期之所以会“情感萌动”,是因为荷尔蒙的作用。这是一种生理现象,离真正的爱还差得很远。当我问他,为什么对这一点记得这么深刻时,他回答我说,因为当时佳克没能摘到湖中的羽毛,长大后再见莫莫时,他也有可能不再喜欢莫莫了。(当时,我将青春期的知识用一个故事《湖中的羽毛》串联了起来,并运用了戏剧治疗、绘画治疗等多样化的方式,来提升孩子们在课堂中的体验感,并调动情绪,帮助他们更好的消化知识。)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情感因素是

人们接受信息渠道的“阀门”。在缺乏必要的情感情况下,理智处于一种昏睡状态,不可能进行积极的工作。情感会影响思维的选择和指向。人们总是倾向于去思考那些自己所喜爱、感兴趣的东西。

书中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情感对记忆的影响的确存在,但需要足够强,才能对记忆有影响。

但我想,我们也许不需要将思考与情感一分为二的割裂开来。思考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的产生情感,正如我此前所举的那些例子一样。

情感,带我们回归学习的本义

有一位朋友,好奇地询问我做家庭教育、儿童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她猜:“你不是为名,应该就是为了利,对吧?”

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一直有着实用主义的倾向。让孩子学艺术,是为了她能拿多少奖、考到几级,为升学助力。我的孩子学过一段时间小提琴,刚开始是孩子自己感兴趣,可上到后来却莫名其妙地跟着大家一起考级,停都停不下来;

我们自己选择看的书,也以教务书、专业书、方法论的实用性的书籍居多,看现在的畅销书榜单就能窥见一二;

就连宗教信仰,也有着浓浓的实用主义色彩。长沙有个名寺叫开福寺,有一位老婆婆,家里的钥匙丢了,怎么找也找不着。后来就去开福寺烧香拜佛,结果佛祖果真给了她明示,帮助她找到了钥匙。

学习,似乎也被这种实用主义的价值观所影响。学习,就是考试、就是职称、就是学历……可如果抱着这种目的学习,我们永远都会觉得学习是痛苦的,也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

后来,我回答了我朋友的问话:“我只是单纯地喜欢做这件事,享受这个过程而已。”

学习的本义也当如此。

在我看来,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为了升职,无非是让自己成为真正的自己而已: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完善自己的人格,让生命平和、喜悦与丰盛。

而情感的加入,可以带我们用更多的视角、更多的参与感去学习,不仅仅获得长期记忆,更一步步接近学习的本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孩子带着情感去学习!《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学》读后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