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在“无效陪伴”孩子?(根据听课记录整理)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陪伴的重要性,但是真正陪孩子时很多地方做得不到位,导致陪伴的效果不尽人意。

比如,不少家长认为,和孩子一起待在家里就是陪伴、带孩子去吃顿大餐看个电影就是陪伴。

其实,陪伴的关键,在于家长有没有真正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来,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亲子关系有没有变得更加紧密。所以我们要警惕无效陪伴:

没有用心,陪伴只是陪着

父母陪伴孩子时,最常见的表现就是不用心:家长在一边玩手机、追剧,让孩子自己玩自己的;孩子问问题、找家长说话、表现出开心等情绪的时候,家长置之不理,或者敷衍过去······陪孩子时,由于家长沉迷玩手机,导致孩子发生危险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

家长看似和孩子待在一起,但没有真正和孩子处在同一时空,缺少从语言到情绪的互动交流,亲子之间也没有产生情感连接。“虽然爸爸妈妈在身边,可我还是觉得孤单”,是那些被忽视的孩子的心声。有效陪伴,在于家长是否用心,有没有把爱和关注给到孩子。

打断和干扰,破坏孩子注意力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经常在陪伴孩子时随意干扰、打断孩子,长此以往,破坏了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孩子在认真写作业、阅读的时候,家长时不时“嘘寒问暖”,问孩子冷不冷、饿不饿、给孩子送吃的。

孩子在学习上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磨蹭拖延,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如何提高孩子的注意力,是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其实,孩子天生是具备专注力的,只是在日常生活中,被家长在无意之间破坏了。

比起提高注意力,懂得保护孩子的注意力才是最紧要的事情。因此,家长在陪伴时,如果发现孩子正在专心做事,尽量不要去打扰他,可以在一旁安静地看书、工作,家长专注的样子,也会给孩子带来积极影响。

陪伴者的情绪、状态不稳定

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家长的情绪和状态也很重要。如果家长悲观消极、爱抱怨诉苦,孩子往往敏感自卑、内心压抑;家长爱发脾气、摆脸色,孩子容易变得胆小内向、形成讨好型人格,或是同样爱发脾气。

带着这样的情绪、状态陪伴孩子,孩子成了家长情绪的垃圾桶或拯救者,不利于心理健康和性格发展。一个和谐温暖的氛围,是陪伴的基础。好的陪伴,应该是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冷静平和的沟通模式,给孩子带来正能量和正确的引导。

对家长来说,要做好情绪管理、调整好状态,再去陪伴孩子。更进一步,是成为孩子情绪教育的引导者,当孩子表现出情绪的时候,表示接纳和理解,并教孩子认识情绪、学会管理情绪。这样的陪伴,孩子才会从中受益,亲子之间的情感也会愈加深厚。

哈佛心理学教授吉尔博特所说:“十年以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家长陪伴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愿为人父母的我们珍惜!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是否在“无效陪伴”孩子?(根据听课记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