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获:
1输出倒逼输入,翻转课堂就是这么来的,从学生变成老师,角色的转换就会让孩子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2好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的状态就会有优等生,同时还需要明确的目标和远大的志向
3复盘是非常受用的方法,终身成长,不断迭代,这是必备的学习良方!
相信很多家长已经明白了,影响学习效率的深层原因是学习方法问题。那么接下来我要给各位家长朋友介绍一个非常好用的“学习树模型”工具,这跟前面我们讲了“学习树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
1、树根 固本:学习金字塔,提升知识留存率。
首先,要想在本源上提升知识的留存率,那关键就是关注根部吸纳内容的高效性。我特别选了这个”学习金字塔”模型来和大家做讨论!
在课堂上,孩子大部分时间只是在单向地接收老师传递过来的知识,所以知识留存率偏低。这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学习规律,通过“做”和“行动”的学习是主动学习模式,它要比通过“听”、“读”和“观察”的被动学习模式来的更有效。这也从反面印证了一个道理,那些平时看起来上课很乖、不爱发声的孩子,学习效率可能是最低的;而那些志愿做学习课代表,或者乐于帮助他人,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孩子,“知识留存率”会好很多。
这个“学习金字塔”给了我们一个寻找优质学习方法的指导思想,就是交互感越强的学习方式,越能留存所学的知识,也因此学得更牢固、更轻松。
再结合我们前面所讲到的“遗忘曲线”理论,你有没有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应试教育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做被动式学习,也就是低效、低留存率的学习。
两个学习策略打破低效率陷阱:
策略1:学习后,快速复盘
在初次学习新内容之后的48小时内,复盘一次新学的内容,快速阻断“遗忘曲线“的形成。其实,这就是在建构自己的”知识链”和“记忆节“。
策略 2:间隔“测试效应”
在学了新知识后需要等待一小段时间,让“知识链”上的某些遗忘点显现出来,然后通过不间断的小测验来找出到底是哪个“记忆节”上出了问题,当大脑努力回忆这个不牢固的知识点时,薄弱的“记忆节”就会被复盘和巩固。专家们把这个学习方法称作 “测试效应“,还得出了一个量化的数据:学了新知识间隔一段时间后自己做一次小测验,一周后的知识回忆率就能够从28%上升到 39%。
由此可见,我们不应该毫无目标地让孩子一遍遍地刷同类型的题目,这种填鸭式的学习虽然在集中训练后可以暂时提分,但在考完后,孩子的遗忘速度会异常迅速,并且非常彻底。因此,传授孩子高效的学习方法才是提分最关键的一步。
2、树枝 发散:多维场景学习,提升思考能力
树枝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向外扩散,触角发达。这便启发我们,孩子的高效学习环境一定要四通八达,也就是“触类旁通”,在多维度的环境下,快速提高知识留存率!
当然,传统学习方式中的认真听讲和仔细阅读本身并没有问题,因为这些是最基础、最底层的学习模式。但“学习金字塔”告诉我们,在课本学习中加入多维度的视听和演示环节后,“知识留存率”会提高20%。因此,我建议家长把督促、盯梢的责备模式变成家长参与的拓展模式,帮助孩子拓宽视野,加强思考,从一个陪做功课的监督者,转变成一个拓展学习的同行者。
前一阵子,我的小儿子正在为语文课练习写读书笔记,他挑选的作品是上海女作家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于是,在那几个星期里,我们家晚饭桌上的谈话主题经常是《长恨歌》。因为孩子不了解1949年前后的上海,因此我每天趁吃饭的时间为他讲解一些历史变迁,周末我们一起去找上海的老建筑照片和老年历牌等,听听当时流行的老歌音乐带,这样孩子对于文本的阅读和理解也开始变得鲜活起来。我的用意就是从单一维度的书本学习拓展出去,带领孩子从“学习金字塔”的顶端往底层推进,通过讨论、实践和输出,来递进式地提升学习效率。
过了几天,小儿子又来问我:“妈妈,语文老师提议我去读另一部更古老的《长恨歌》,你知道唐朝诗人白居易吗?” 于是,我们的饭桌上又多了一个新话题。
我知道孩子以前去西安看过兵马俑,我便选择从长安这个古都作为切入点,为他拓展对白居易所处的唐朝的感性认识。没想到几个星期后,小儿子带回了一个好消息,他被学校选拔去参加上海地区的初高中学生征文比赛了,而作文主题恰恰是“海派文化“。最后,孩子获得了征文大奖。
你看,在那几个星期里,我并没有坐在孩子身边时刻催促他读书、写笔记,而是把精力花在拓展他的学习维度上,提升他的阅读兴趣和对历史的感知度,让他觉得学得有乐趣、学得有广度。正因如此有趣,孩子即使付出了大量的课余时间和精力,他一点也不觉的苦、也不叫累。在收获荣誉之外,我相信小儿子在中国历史、语文和写作上收获更大,这样的高“知识留存率”一定比硬背唐诗,抄范文要有效得多,更重要的是我的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加强。
3. 树叶 输出:把静态学习变成动态学习。
听到这里,你一定会暗暗地想:黄老师,你讲的例子很好,但对我们家长的要求太高了,我们不仅要陪读,还要陪做、陪讨论、陪实践。
我的建议是,家长可以转变一下固有的思维模式,我们死盯着孩子读书是一种静态模式,就像守株待兔,越等越焦虑;相反,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动起来,把平常的唠叨、盯梢、责备的时间变成积极的讨论模式,让孩子学有方法,学有成效。一旦孩子看到学习效果,他就会有动力去主动学习。
所以,把静态学习变成动态学习,就像让孩子变成树叶一样沐浴阳光,随风飘动。一棵树的朝气全部体现在树叶上了,我们要让孩子向外输出所学的知识,让他们尽情展露和外放,这样才能滋养出孩子主动学习的精神气!
4个动态学习法
方法1、“向外输出”
鼓励孩子多用“文字输出”和“语言输出”的学习方式。比如,对小学高年级的孩子来说,“文字输出”可以是整理课堂笔记,复盘课堂内容等;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文字输出”还有难度,那就鼓励孩子做“语言输出”,就是把课堂内容或课本内容大声讲给父母听。
方法2、分享知识点
家长可以在家里为孩子创造行动式的学习环境,把听、看、读、摸、讲和文字输出做多元化的融合,在家庭成员之间形成聊天和讨论的习惯。
比如,最近你的孩子刚好学过一篇课文《长城》,为了能够让他主动讲述课程的亮点,你或许可以这样引导说:我们家暑假准备去北京,谁能介绍一下北京都有哪些好玩的地方?你听说过“不到长城非好汉”吗?那我们到了长城后又该看哪些亮点的东西呢?一般当孩子听到这样的提问,都希望在父母面前表现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
方法 3、帮助他人
千万不要以为帮助别人就会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你还记得“知识留存率”最高的学习方式是哪一种吗?我们来回顾一下,最好的留存率就是当你在帮助别人时、不知不觉地输出知识点。所以,不要只找成绩好的同学交朋友,比自己差的同学一样对你有帮助,因为他给了你“向外输出”的好机会。
方法4、实践活动
积极参加校内、外的社会实践,这就像是学习树上的树叶,让孩子灵动起来。比如,加入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像是演讲俱乐部、戏剧社等等。也可以利用假期,去博物馆当个小小讲解员,去报社做个小记者等等。这些都是向外输出的最好模式。
因此,在实践中学习就是知行合一的高效学习方式,也是打破“遗忘曲线”的最有力的学习武器。
图片
格局观察
我为大家总结出两个学习公式,一个是传统父母眼中的学习效率,学习时间=学习质+量=学霸;另一个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倡导的效率公式:
我们可以看出,前一个公式关注的是孩子和家长的时间成本投入,后一个公式关注的是整体效率;前一个追求的是成绩结果,后一个营造的是长期的优质的学习闭环。
视频中年轻人的复盘仿佛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孩子长大后的模样。所以,我特别期望镜头面前的你,站在未来的时间轴上,能够给孩子营造一个充满智慧的学习环境。请一定记得,孩子最缺的不是努力,而是高效的学习方法!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想为大家留一个作业:请与你的孩子讨论,自己应该选择用哪种模式来完成暑期作业?并让他告诉你为何做这个选择?
A.等到开学前的最后几天集中处理,快速完成作业;
B.每天花上1-2个小时来处理暑假作业,还可以为自己设计一些小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