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祺堂博士第10讲]焦点与叙事的结合

甜甜中原焦点网络初25+中25+讲13坚持分享第466天,累计共98次(28咨)

叙事有温度在于它看待问题角度的不同,我有没有机会更懂你多一点点?有没有机会请教你多一点点?你何以要这样想?这样思考?所以,叙事的温度在于这个学派的精神,他的精神在我们问出来的问句,这个问句是否具有温度?有温度的地方在于我们对来访者的尊敬/尊重,来访者是解决问题的主人。咨询是一个福慧双修的历程,一个人愿意把他挖箱底的秘密跟我们说,我们何德何能有这个这个福气呀?我们陪一个个进入生命困顿的人去探索他遇见了什么,他难受的是什么?他度过这段艰难的时光后,会得到什么?他在乎的是什么?它的价值的什么?所以,我们陪着他探索、茫然、搞清楚、度过,去找到挑战当中附赠的美好和智慧,所以说,福慧双修,既有福气,又有智慧。

1、在什么时候我特别喜欢运用焦点或叙事?(成功经验分享)

2、曾经不经意整合运用过的例子?

3、我很想把叙事(焦点)的什么加入我的咨询中来?与我生命很有共鸣之处在于?

我们要好好整合自己学习过的知识,杨过的例子:

杨过师从何派?跟着洪七公学了功夫、欧阳锋蛤蟆功、全真教的功夫、东邪西毒的弹指神功、姑姑的九阴真经、独孤求败的剑法等,但是打不过金轮法师,直到姑姑消失了16年,他练成了黯然销魂掌,融会贯通。由此可见,作为咨询师,我们自己的生命经验是至关重要的,这是我们的助人资产——我们怎么看待人性?怎么陪伴人?怎么跟人互动?最大的助人工具。

叙事特别在乎怎么看人,它对人的细腻的看法是很在乎的,焦点看看这个人最宝贵的地方是什么?特别不容易的地方在哪里?更在乎的是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走的是策略去向,技法、方法,你想引导那个人去到哪里,所以对人没有那么的细腻,简单的引导。

一、焦点与叙事的整合

1、强强合并:有温度的探索+清晰的改变目标+内在资源启动(自信动能+触动能量)+行动(小改变+感动迁移)

第一个整合可以用贴近、希望、能量和修行的架构来整合。

贴近基本上是叙事的部分,即有温度的探索;

希望的部分在焦点目标的建构中是非常厉害的,用量尺问句(1—10分)去建构,当你能够标榜到10,你就会清晰的知道你要去到哪里,在文字里可能会看不清楚,但是数字可以让你知道方向感。

内在资源启动能带来能量,焦点的内在资源启动是效能感,设定目标去做做看,从小改变做得到让人更有效能感,叙事的内在资源启动是触动的过程,在困境中能发现原来我在这个死胡同里一直转,都没有放弃,是为了什么,一直努力跟坚持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初衷在哪里,会被自己感动,还有被见证的感动(局外见证人,重组会员,懂我的人会知道我们在做什么);

行动的部分焦点是最厉害的,一小步的改变会带来大的改变,如1、01得365次方是37.78,这是焦点能量的转换,你要做些什么能够达成改变,所以说焦点是行动导向的,叙事是感动的迁移,让你内在更笃定原来我想活成什么样子,我一直很努力让我不要丢掉什么价值,我希望把什么价值实现得更好,一直想证明我有什么价值,看见自己内在的笃定感会让这个价值在不断实践的过程,开始向新的方向移动。

2、历程融合:探索、洞察、行动:叙事+焦点

助人技巧中探索、洞察和行动,叙事适合用在探索和洞察,洞察里面有能量的觉察,对自己的觉察,叙事对搞懂自己很有帮助,焦点对要去哪里很有帮助,即行动。

咨询师是最好的翻译家,会反话正说,也就是说会把来访者不想干什么,翻译为他在意的是什么,希望的是什么,期待的是什么,可以做的是什么,又可以如何开始(一小步)?即每一个抱怨的背后都有一个正向的期待。

二、后现代焦点与叙事整合咨询架构

(一)贴近(运用叙事的探索温度)

1、听懂来谈者最想诉说的故事……

2、尊异求懂(外化、解构、邀请注释)

3、积极的共情

4、双重聆听(抱怨+渴望)

先有温度,再有亮度,当一个人的心暖起来了,说的话更有分量了,总会有合适的方式其思考,那个温度如果没有,你硬要把他拉到有亮度的地方,他不见得会跟你走。所以,贴近是叙事的强项,第一次咨询可以让来访者多说些他的故事,如果直接就问想要的改变是什么,就会让对方觉得我的故事都还没有说,你就问我想要的是什么,我可能能说出来,但是总感觉没说完,被堵住了。我们不仅要听懂抱怨,还有听懂他的期待和渴望。

(二)希望(焦点的清晰目标架构)

1、目标架构询问(最想改变、想不一样的地方是什么)

2、奇迹询问(探索最美好的可能)【我们一起想象一下,这个事情最好的可能是什么?如果实现了,会是什么样子?】

3、量尺询问

4、偏好故事的铺陈与串联

(三)能量(焦点自我效能+叙事温暖见证)

1、唤起内在能量:例外询问、独特意义经验(美好生活的呼唤)、应对询问【你怎么做到的?过去的美好生活长什么样子?你做了什么,让自己没有垮掉?】

2、外在能量见证:关系询问、重组会员、局外见证人(回响团队)

(四)修行(焦点改变行动+叙事安顿内在)

1、对来谈者的优势反馈:

2、呼唤真名:新的自我偏好认同【你很想活成什么样子啊?】

3、带著觉知实践偏好故事的改写【我好想活成什么样子?我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4、任务的指派【去行动,该怎么做?能够开始的一小步是什么?】

三、后现代焦点与叙事整合咨询架构:从咨询历程中融合

(一)探索

1.叙事温暖探索:(听懂故事、听懂人) 【故事要听懂,更要听懂说故事的人,故事中的人才是主体,我们跟人工作,而非是与问题工作。从出生到现在,他很努力在捍卫和证明的自己的价值在哪里;和关系的卡关,也就是说和重要他人的卡关在哪里】

2.解构外化、双重聆听【结构的精神:当外界认为你要这样做才对,当他做的跟社会期待不太一样的时候,不要急着去判断对错,而是撑出一片空间,去听懂他何以要这样做?去理解他、听懂他。双重聆听就是不仅听抱怨,还要听期待和渴望。】

3.积极共情

(二)洞察(很重要的提醒,原来我要去哪里?原来我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1、焦点的生活目标建构(生活与关系有何具体不同?)

2、偏好故事的理解(搞懂自己真正要的生命价值)

3、能量的觉察:焦点的自我效能感;叙事的感动、见证

(三)行动

1.一小步的改变创造行为模式的转变

2.内在安顿的笃定感,导引到生命的改写

四、从案例来看整合的可能

案例一:晓芳,特别容易焦虑、紧张。父亲是法官,母亲是家管。从小住在法官宿舍,父母常拿晓芳与其他亲友小孩做比较。外表、才艺与功课,无一不比。小时候成绩还算可以,高中后晓芳成绩落后,自此感受到无穷的压力。大考通常会紧张到失常。大学念了私校的财经法律系,没有热情,但也不讨厌,勉强念著,最近很没劲。

晓芳很不想回家,受不了要面对母亲的叨念与有压力的关怀。晓芳觉得父母是爱自己的,但没有喜欢自己。把自己当成高级宠物或物品来对待。觉得他们不可能改变,但也不应该说她们坏话,只能保持距离以策安全。

解构:

1、好奇的点::这爱是怎么来的?是什么让她感受到父母是爱自己的?希望父母怎么喜欢自己?爱和喜欢有什么不一样呢?希望父母把自己当人来对待,会与现在有何不同?在关系里面,最在乎的是跟爸爸还是跟妈妈的关系?我希望和爸妈的关系靠近,又觉得不可能靠近。关系是这个案例的核心议题。

2、什么时候感受到父母的爱,你可以说一说感受到父母爱你的故事吗?我很想听一听这个故事,也可以让我更懂你。我们可以听听这个故事。

3、没有喜欢自己是怎么得到这个结论的?这里边藏着你的渴望,你很喜欢父母能够喜欢你,所以当父母更喜欢你的时候,可能会跟现有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父母做一些什么事情,你会感觉到是被真正喜欢的?

4、你很喜欢父母改变,当他们有了一些改变的时候,你会是什么样子?如果你有了一些什么样的改变,父母也可能会有这些改变呢?【来访者都会希望别人改变,而不是自己改变,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受害者,我都这么痛苦了,应该是你改变。我门可以共情,但是不能停在这里,你觉得自己很委屈,没有被疼爱,没有被好好喜欢,很希望父母可以更喜欢你,有没有可能,当你有一些什么改变时,父母喜欢你的这种现象会出现。】

5、他喜欢父母能够多懂一点点的地方是什么?如果父母从你一开始咨询就坐在这里,听到现在,父母想跟你说的会是什么?针对你所说的内在心声,很想跟你说的又是什么?你最希望父母多懂一点点的地方是什么?如果有一两句话摆在心里,你最想让他们懂你的是什么?父母有没有一点点懂你的时候?(焦点和叙事都在乎例外的提问)

6、父母有没有一点点懂你的时候,那个时候发生了什么?面对来谈者的矛盾,我们前面的贴近要多一点点,我们请教来谈者的问题要多一点点。

(二)考试焦虑

焦点一次处理一个议题,从容易的开始,考试焦虑的议题是什么?考试怎么可以不焦虑?不紧张?会比较顺畅?

叙事:会脉络化,她的焦虑紧张是和家人的相处有关联的,回到他的家庭跟父母的关系中去。可以把问题外化,来访者悟到之后,懂得自己之后,问题可能已解决大半。在叙事的状态下去贴近、多陪到来访者,可以是一次到两次咨询。第三次进入好好解决议题的步骤。先用焦点跟叙事陪自己。

叙事是生命层次的东西,是生命哲学,是需要实践的。每天用叙事的提问陪伴自己:我今天好喜欢自己怎么活着?做什么事情觉得特别有价值?我觉得今天跟谁的互动印象最深刻,最有意义感?我好喜欢我的生命可以多一些什么?我今天怎么过最精彩?我明天怎么过会更精彩?用这样的提问进入叙事的思维里,让这些提问更自然。

你可能感兴趣的:([林祺堂博士第10讲]焦点与叙事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