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不要表扬,而要鼓励:两字之差,背后是不同类型的亲子关系

你能看出下边这两句话的区别吗?

“你做的太棒了,我为你骄傲”。

“谢谢你的帮助,让我节省了很多时间。”

同样是孩子做家务,“你做的太棒了”是表扬,“谢谢你帮忙”是鼓励,乍一看这没有太大区别,但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却是天壤之别。

表扬和鼓励对孩子的影响不同,可不是我说的,而是个体心理学大师阿德勒说的。你可能没听过阿德勒,但你肯定知道弗洛伊德,阿德勒是跟弗洛伊德齐名的心理学大师。阿德勒明确指出,对孩子不能批评,也不能表扬,而是要鼓励。

看到这儿你也许会迷惑,批评不好我是知道的,表扬哪里不好了,如此被心理学大师嫌弃。表扬和鼓励看起来两字之差,背后折射的却是不同的亲子关系类型。表扬说明你跟孩子建立的是纵向关系,鼓励则是横向关系的产物。

01 什么是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

纵向关系是以阶级高低、地位上下形成的关系,比如古代的三常五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纵向关系像食物链,从顶端到底端是层层压制的关系。

如果你觉得孩子就得听父母的话,你认同父母的绝对权威,那你就是纵向关系的拥护者。

和纵向关系的“权力”导向不同,横向关系是平等的。横向关系能接纳彼此的差异,是平等,彼此尊重、互相协调的关系。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横向关系”是所有人际关系中的最佳状态。建立在彼此尊重、互相信赖基础上的横向关系,运作会比纵向关系更顺利。

那不同的关系类型跟表扬鼓励又有什么关联呢?

image

设想一下,孩子帮你倒了一杯水。你可能会跟孩子说,做得不错,知道体谅老妈了。你这就是在表扬孩子。但如果同事帮你倒了一杯水,你会跟同事说做得不错吗?

因为跟同事是平等关系,你会跟同事说谢谢,这就是横向关系下的语言体系。

同一件事,你却会居高临下评价孩子的行为,做得不错,做得不好,认可也好,否定也罢,这些评价都是源自你把自己和孩子放在了不对等的位置上。这就是不同的关系衍生出来的不同表达方式。

02 表扬和鼓励,对孩子的影响大不同

表扬是针对结果,鼓励则是针对行为和努力。也许有人会说,我表扬孩子,孩子也很开心,这没什么不好的。短期来看的确如此,但表扬和鼓励产生的心理暗示是不同的。

  • 听多了表扬的孩子,更想得到认同

习惯听表扬的孩子,会更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感,因为每一次表扬其实都是认同。

孩子帮妈妈扔垃圾,妈妈表扬做得好,孩子就会把扔垃圾和妈妈认同联系起来,扔垃圾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认同。但如果有一天,妈妈没有表现出认同,而是认为这些理所当然,孩子可能就会对扔垃圾失去兴趣。

长此以往,孩子做任何事情都会以得到别人的认同为目的。一件好事,一件正确的事情,如果没有得到别人的积极认同,他可能就不会继续做了。

image
  • 被鼓励的孩子,更关注自身行为

换一种方式,如果你跟孩子说,你帮了妈妈的大忙,谢谢你。用鼓励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谢意,孩子就会认为扔垃圾是在帮助妈妈,他会觉得扔垃圾是一件好事儿。让他坚持下来的不是得到肯定,而是因为这是一件好事,他是在帮助别人。

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展心理学教授德维克曾经做过一系列实验,结果表明被鼓励努力的孩子,在遇到挫折时的成绩和表现,会优于经常被表扬优秀的孩子。

德维克说,鼓励孩子,也就是夸奖孩子的行为和努力,会给孩子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掌握在手中。反之,表扬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样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

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德雷克斯说,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他们不会立刻“死”,但他们会枯萎。表扬就像糖只能偶尔吃一吃,吃多了就会蛀牙。

表扬和鼓励看起来只是语言上的差异,通过可以提醒可以一次两次的改正,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表扬和鼓励是基于对关系的不同认定,阿德勒也说过,横向关系是人际关系的最佳形态。那怎样才能建立平等的横向关系呢?

03 建立横向关系,让鼓励从心出发

横向关系是把每个人都当成平等的人,秉承的观念就是虽然“不同但平等”。建立横向关系,要经历以下三个步骤。

  • 自我接纳

建立横向关系首先要自我接纳,只有接纳自己,不需要依靠外在的东西凸显自己,才可能建立起平等的关系。

有一个容易跟“自我接纳”混淆的词,就是“自我肯定”。在《被讨厌的勇气》中用来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两者的区别。

如果只得了60分,对自己说这次是运气不好,真正的自己能得100分,这是自我肯定的。

诚实的接受60分的自己,然后在此基础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近100分,这是自我接纳。

很多人会歧视家庭主妇,有的男人就会骂家庭主妇,你都不挣钱,靠我养着,钱让你随便花,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说到底,这是男人的自卑感在作祟。在家庭里,他唯一的贡献就是挣钱,其他方面如照顾孩子操持家务,他都比不上女人。

说这种话的人,是做不到自我接纳,所以通过指责女人来夸耀自己,凸显自己的优越性。

image

《亲密关系》里提到,亲密关系的最高等级应该是灵魂伴侣。要达到灵魂伴侣,横向关系是最基本要达到的条件。

不只是亲密关系里,亲子关系中家长也要做好自我接纳,才不会把对自己的不满意寄托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成为实现你梦想的工具。接纳了自己之后,才能跟他人建立健康的关系。

  • 他者信赖

他者信赖,就是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在阿德勒看来,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

说到不附加条件的信赖他人,你也许会想,我信赖别人却遭到别人的背叛怎么办?这就涉及到阿德勒的另一个核心观念——课题分离。简单来说,信赖别人是你的课题,而决定背不背叛,那就是别人的课题。

如果你不幸遭受到了背叛,那也是别人的问题,你不能因此就对生活充满怀疑。

image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叫“孕妇现象”,就是人一旦怀孕了,就会觉得周围的孕妇格外多。其实并不是真的生育高峰来临,而是因为孕妇的关注点都在孕妇身上。这跟我们决定要不要信赖他人是一个道理。

你选择信赖,就不会疑神疑鬼觉得别人的行为是背叛你。一旦你选择怀疑,对方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背叛的蛛丝马迹。

在亲子关系中也一样,在适度的范围内给孩子自由,相信孩子能做好,你给孩子传达的是我信赖你,孩子体会到被信赖的感觉,就能减少叛逆,更容易跟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人一旦做到了自我接纳又能信赖他人,别人就会成为你的伙伴,就能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关系建立和维持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让关系作为稳定持久的存在,离不开第3点——他者贡献。

  • 他者贡献

他者贡献并不是牺牲“我”为他人效劳,而是为了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手段。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工作,表面上看劳动是赚钱的工具,但往深里说,是你工作为公司创造价值,你通过为公司创造价值从而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在所有的关系中都是如此,只有在一段关系中有所贡献,这段关系才会更加牢固。亲子关系中同样适用,那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习惯了索取的孩子,跟父母的关系更淡薄,那些在家里做很多事情,甚至帮父母赚钱养家的孩子,对父母的感情反而更深厚。这就是因为在孩子劳动的过程中,他意识到了自己的价值,他者贡献把家庭成员的情感牢牢抓在一起。

image

正如《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写的那样,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才能够不惧背叛的做到他者信赖。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任并能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同时又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更能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阿德勒提倡对孩子不要批评,也不要表扬,而是鼓励。并不只是教人们跟孩子说话用什么语气,用什么语言,而是透过语言的表达去探究亲子关系的真相。

父母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就能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孩子,让孩子也形成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既有助于跟孩子建立横向关系,也能让孩子在他的人际关系中建立新的横向关系,也就解决了阿德勒认为的人生终极难题——人际关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孩子不要表扬,而要鼓励:两字之差,背后是不同类型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