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地图,最早是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在研究小白鼠的时候提出的。小白鼠你肯定知道,就是参与各种实验的那种老鼠。
老托做实验,带着自己的小白鼠走迷宫,小白鼠不停地走迷宫,通过多次训练,穿越迷宫的时间越来越短,走错路的情况越来越少。
因此,老托认为,动物并不是通过尝试错误的行为习得一系列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通过脑对环境的加工,在获得达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中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符号-格式塔”模式,这就是认知地图。
这么专业的术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说白咯就是,大脑在做事的过程中,建构了一套可以快速完成任务的模式,这个模式就是大脑所形成的认知地图。
可能你还说,这也看不懂呀,不过没关系,相信你去陌生的地方,一定使用过地图,使用地图有一个口诀,叫“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地图是有很多元素构成的,比如道路、房屋建筑等。认知地图也是有类似的东西,主要包括五个:
1,是道路。
人们的画图过程中,大都以区域主要道路开始进行功能分区,这好像人类的天性,天生爱把各种事物进行归类。
2,是标志。
具有明显特征的而又充分可见的定向参照物。
3,是节点。
观察者可进入的具有战略地位的焦点,如交叉路口、道路的起点和终点、广场等行人集散处。
4,是区域。
具有共同特征的较大的空间范围。这一共同特征在区域内是共性,但相对于这一空间范围之外就成为与众不同的特性,从而使观察者易于把这一空间中的所有要素看作是一个整体。
5,是边界。
不同区域的分界线,包括河岸、路堑、围墙等不可穿越的障碍,也包括树篱、台阶、地面质感等示意性的可穿越的边界。
也许你看到上面的东西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不过没关系,从你熟悉的地图说起,在地图上,你想去一个地方,首先需要找到目的地。然后还要知道你当前所在的位置,从你当前位置到目的地,中间有什么路可以走。了解这些信息,你可能还要看从你这里到目的地的距离,这个距离要通过计算得到,最终算出来后,你还可以了解到需要多久可以到达目的地。
这个过程,就是你使用地图的过程,如果你实际上按照路线去目的地,多次行走之后,你发现不用地图就可以到达了,路上有很多标志性建筑,你在行走的过程中逐步记下来,这个过程就是你认知地图形成的过程。
所以,如果你要构建自己的认知地图,不需要了解认知地图到底有哪些元素,但是你需要知道具体构建的方法:
第一,构建认知地图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需要不断的脑力劳动,是一个力气活。
大脑训练,是一个消耗能量的事情,但是,人天生就是拥有节省能量的本性,想要消耗能量训练自己,这需要意志。
所以,当你想要构建认知地图的时候,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坚持下去。比如,你训练自己的职业技能,希望在职场上能够更快地获得升职。这个过程就会很痛苦,你不仅要和你的本能作斗争,还要面临环境中的阻力和压力的挑战。
第二,认知地图可以说就是认知模式。
这种认知模式,就是从某个地方开始,然后对相关要素进行加工处理,最终形成的一个结果。这种加工处理的模式,就是你的认知模式,如果把这个过程拆解呈现出来,就是一个可以看到的认知地图。
第三,最好的认知地图构建方式是刻意练习。
一个人的生存状态总是在舒适区和困难区不断转换的。在舒适区和困难区之间,有一个训练区,是刻意练习最合适的一个区域。
在这个区域里,你面临的问题,既有一定的挑战性,又不会让你觉得无法实现。
长期待在训练区,就可以很好地构建认知地图,会给你带来更多的愉悦感,可能你会因此而喜欢上这种感觉。
总之,构建自己的认知地图,需要靠适度的目标和坚毅的意志。人生的成长,最大的挑战不是来自人性,就是来自环境。所以,磨砺心志、打开眼界,是构建认知地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