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八习俗

腊月对于古代老百姓来说是一个忙月,但这个忙月却是让人们十分开心的,因为忙碌了一年的人们,终于可以享受一年的劳动果实,采购一些平时吃不到的美食,过一个开心的春节啦。

腊月二十六、腊月二十七准备了过年要吃的肉类,到了二十八这天,就该准备面食了。在过去社会发展低下,还没有现代比较方便的发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几天多做好了容易坏,只有发面不爱坏,于是二十八这天就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时,这也是因为旧俗认为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馒头的缘故。

腊月二十八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一个节日,这一天,人们有不同于平时其它日子的习俗,一起来看看有哪些习俗。

习俗1: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在八十年代以前,老百姓并不是一年到头都能吃到白面馍馍的,一般最好的白面都是留到春节才吃。所以传统民俗里,一般都是在腊月二十八这天发面做馍馍,因为馍馍是北方人们日常餐饮的主食,又加上春节期间有很多习俗,所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准备主食过年。

习俗2:打年糕

对于南方老百姓来说,春节期间是一定要吃年糕的,也就是以大米为主要材料的食品,春节期间人们会将年糕加入红枣或者葡萄干等小食品。而且春节期间制作的年糕,“年糕”的“糕”与“高”谐音,所以人们吃年糕含有“年年高”的美好祝愿。

习俗3:贴花花

在古代春联的叫法是桃符,古代的桃符有驱疫辟邪的作用,今天人们张贴春联,更多的目的是增加春节的喜庆气氛,不仅要贴年画、对联、窗花,要在清洗一新的门窗,炕头,廊柱,甚至日用品上贴上对联、窗花以及“抬头见喜”、“福”等吉庆吉言,同时人们还会高挂大红灯笼。

人们期盼在新的一年里家庭和美,顺利。于是就刻意将那些听起来谐音不和谐的事给避开。虽然说发面蒸馒头的事有点麻烦,但是还有不少人仍然愿意坚守这老辈传下来的年文化。

腊月二十八,山西省太原市人们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省人们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河南省人们也是“二十八,蒸馍炸疙瘩。”北京人们在这天“把面发”,等到二十九才“蒸馒头”。

腊月二十八除了要发面以外,还要“贴花花”也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家家户户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寄托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你可能感兴趣的:(腊月二十八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