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编码与存储

这一章是在说记忆是怎么产生的,怎么被我们留存下来的。能够说出以前的事情,证明了我们的记忆一定有存储。

在早期的研究中认为,我们用眼睛看到、用耳朵听到,然后产生了记忆,可是这些记忆中只有一部分能被保持比较短的时间,绝大多数并不能长久留存在记忆中。

后来,研究人员发现,多重复、或者给感觉信息赋予意义,就更能多记住一些。直到1986年,巴德利提出“工作记忆”的概念,他认为中枢执行系统能够综合处理来自视觉和语音的信息,但是这种处理的容量有限,所以能够进入这总有限容量处理过的信息,就更容易被人记住,变成长时记忆。就像第一段中提到的,之所以可以确认有长时记忆的存在,是因为人能够在一定的刺激之下,提取出来并不是刚刚获取的信息,可能是一个月前甚至几年前你看到的或者听到的。

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痕迹的强度决定了长时记忆的激活水平,这种激活水平决定了记忆的可提取性——能不能提取到,提取到的速度。

重复增细加工是加强信息的记忆痕迹的有效方法,并且增细加工更加有效。研究人员利用被试信息再认的时间来表示记忆痕迹的强度,做了若干研究,他们发现:得到练习的记忆,其强度以幂函数形式增加,总之就是越经常想一件事情越容易被记住,这也就是重复的效果。

另外,对信息提供细节的想象也可以增强记忆痕迹,比如在阅读篇章之前,让学员带着问题去读,或者在阅读之后,向学员提供一些问题去回顾自己读的内容。并且研究显示,事后的提问可能更有效果。

有趣的是,学员的学习意愿和动力,对记忆并没有影响。当然,对于非常重要的事情,比如汶川地震的亲历者,一场严重车祸的亲历者,自己的婚礼现场,人们总是不仅能记住这个事情本身,还能记住当时自己做了那些不太相关的事情。正如闪光灯一样,不仅对闪光灯印象深刻,还能记住闪光灯照亮的区域。

记忆:编码与存储

你可能感兴趣的:(记忆的编码与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