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首诗,临终托孤胞弟苏辙

苏轼和苏辙兄弟俩,感情甚笃,苏轼于苏辙,亦师亦友,亦兄亦父,苏轼的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shèng]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述说了苏轼对苏辙的那份深厚手足之情。当苏轼预感到生命将到尽头时,把一家10口人托付给苏辙,可见苏轼对苏辙的信任。

事情是这样的:

公元1079年,苏东坡由徐州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就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 ,“指斥乘舆,包藏祸心”;不仅藐视朝廷,而且对皇帝不忠。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7月28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就被吏卒逮捕了。经过20天长途跋涉,苏轼被押送到了京城著名的“乌台”监狱,一住就是130多天。所谓“乌台”,指的是北宋当时的监察机关——御史台。因为御史台办公的地方,种着柏树,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于是得名“乌台”。

苏轼在乌台监狱的日子,十分窘迫,特别是最后判决到来之前,他甚至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着出去。当时,长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两人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做准备。

这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要出京去借,便急急忙忙将送牢饭一事委托给一位远亲代劳,着急之中,苏迈忘记把父子俩的约定告诉对方。结果,偏巧亲戚手头有一条熏鱼,就给苏轼送了进去。苏轼一见饭菜,大吃一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便在极度悲伤之中,为弟苏辙写下一首诀别诗:

圣主如天万物春,

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

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

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

更结来生未了因。

君王的光辉如春光润泽万物,而我因为愚昧不明事理而犯下过错。

还没过完一生就要先偿还前债,自知必死,可是一家十口,还是要连累弟弟去照顾。

人死之后,随便找一个青山就可以埋葬尸骨,但是留下弟弟一人,在每次夜雨之时,黯然神伤。

只能寄希望于来世,二人继续做一对好兄弟。

好在这只是一桩乌龙事件,苏轼并没有真的为此丢掉性命。在监狱外,不仅有许多元老重臣为他求情,就连变法领袖、已经退休的王安石也力劝神宗“圣朝不宜诛名士”。

几番周折过后,苏轼最终以诽谤朝政及官员之罪论处,连降两级,即日逐出京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而苏轼的这首托孤之诗,被后人传诵千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苏轼,一首诗,临终托孤胞弟苏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