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学习,勤于思考

本文是李笑来老师《把时间当做朋友》的读书笔记(三),强制输出,读书更通透。

学习

最近几年我才逐渐意识到学习应该是每个人终其一生要做的事情,所以学会学习很重要。

效率本质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行动之前,建议先寻找能提升效率的方法或工具开始。例如在工作中,整理大量数据的时候,如果先学会几个Excel公式,效率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基本途径

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有体验、试错、观察和阅读。

“体验”是最基础的手段,大多是来自五官的感觉,如糖是甜的、草原是辽阔的、摇滚乐是让人兴奋的。

再高级点的手段是“试错”。小时候的冬天池塘结冰,下去之前我往往会先扔石头试探一下冰层的厚度,没问题再用一只脚去试探,还没问题就两只脚踩在池塘边缘试探,再三确认后才敢下去玩。这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试了没错就更进一步,有错则及时调整。

更聪明一点的手段是“观察”,上面的例子中,如果我的“试错”过程恰好被另一个人看到,那他就避免了“试错”的风险,仅仅通过“观察”就习得一项新的技能。

然而“体验”、“试错”和“观察”都是有局限的,对它们进行补充的就是“阅读”。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最重要的手段,它可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大大延伸人们的认知空间。

自学能力

能只字不差的阅读是前提,否则原始的输入过程就会有偏差。

阅读理解能力是基础,理解的过程是大脑对信息加工整理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核心,把学到的知识用简洁、有效、准确、朴素的文字记录下来,更加有助于信息传递、经验积累和信息共享。

实践能力是根本,我们所学的知识最终都是为了我们去做一件具体的事情服务的,实践也可以反过来检验知识的准确性并指导下一步的学习方向。

学习的过程中,有时候很长时间可能都没有进展,不要气馁,因为进展和时间不是线性关系,而是螺旋上升。

在学习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会有一段时间进展缓慢。只有经历积累的过程,“量变到质变”的效果才会出现,才有可能突飞猛进。

思考

学会学习,更要勤于思考,尤其是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只不过是从别人那里知道一个结论的时候,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得出结论的过程有没有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结论到底有没有道理的过程。

因果关系

人们倾向于用因果关系来解释问题,而且是单向的因果关系,这很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分析任何因果关系,例如“因为A,所以B”,从三个方面去审视:A不一定是B的理由、A不一定是B最重要的理由、A不一定是B唯一的理由,可以得出更接近真实的答案。

举证责任

谁主张,谁举证。很多时候狡辩的人就是推卸举证责任,而自以为在谈判中占上风。

案例局限

我们在阐述道理的时候,往往都会举例说明,而且可能会过分强调案例中与正在阐述道理有关联的部分,你一定要注意案例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以偏概全。

对立论证

人们可能基于一模一样的原因,做出截然相反的决定。比如一个团队中领导很容易被吐槽,团队成员觉得领导有些决定很蠢。同样面对领导的“蠢决定”,有的人会主动提醒或者想办法弥补,而有的人则会坐等领导“出丑”,可想而知哪种人更有前途。

一个人如果不做事,是不会暴露自己缺点的,因为人只有在做事的时候才会暴露缺点。

克服恐惧

与生俱来,人人都有,培养勇气,正视恐惧。

辅助工具

恰当而正确的语言习惯,可以帮助修复思维漏洞。语言习惯影响思维习惯,研究表明常使用英语的人罗辑思维能力更强,因为英语这种语言本身逻辑就非常强,对此每个曾被英语语法“虐”过的人应该深有感触。

改变母语对绝大部分人来说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但改变日常说话习惯。少使用“我认为”、“我觉得”、“要是……就好了”等句式,多使用贴合现实的句子,如下:

…是一回事,而 …是另外一回事

… ,然而(这个论断)反过来(陈述)却不一定成立,因为 …

…和 …之间的比较也许没有任何意义

…其实不过是表面现象,其背后的本质是 ...

…有一个通常被忽略的前提,是…

一周践行总结

这周正好有端午节假期,因为回老家陪伴家人,践行情况不是很好。

日志

还是每天一篇“事件-时间-感悟”日志。因为在老家几乎没有独处的时间,所以20190607-20190610的日志当天只写了大纲,具体内容是10号晚上在火车上补写的。

健身

这周几乎没运动,在老家晨跑一天,不足5公里。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会学习,勤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