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

        案头放着刚刚读完的一本书——美国华裔作家伍绮诗的小说《无声告白》,我沉浸在一种无法言说的情绪中不能自拔,我必须写点儿东西来释放它。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移民家庭的女孩莉迪亚因为无法承受家庭过多的期许而自杀了。小说从倒追死因开始,这个家庭的每个人都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诉求,每个人都以“爱”的名义将原本简单的事情变得一点点复杂起来,尽管这个家庭表面越来越风平浪静,甚至“其乐融融”,可是每个人内在的压抑和紧张如地心灼热的岩浆正在缓缓聚集,暗流涌动寻找出口。

        究其原因,就是“错位”无处不在。父亲是出生在美国的中国人,错位的生活环境让他从小在异样的目光中长大,变得拘谨、沉默,表面主动边缘化而内心却渴望被接纳。母亲从小用叛逆来彰显自己的独立,直到不顾一切嫁给了这个被边缘化的中国人,最终不仅中断了自己的学习,甚至彻底断绝了和家庭的关系,她的人生在结婚之后突然错位。

        三个孩子各有特点,各自的人生也在父母的不同期待中变得扭曲、错位。所有的人生命中那个“自己”越来越模糊,都在努力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可是内心深处那个模糊的“自己”成了对抗错位的唯一的力量。

        书的封面上写着一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也许这是对莉迪亚的死最完美的诠释了,所以有评价说真相大白之后,“好像有阳光铺满房间”。

        说实话我并没有如此轻松地释怀,相反觉得用一个青春饱满的生命决绝地追求“真正的自己”太过于昂贵。我甚至有些不寒而栗。

        在今天这个大变革的时代,“错位”无处不在,计划好的事情常常受到干扰,既定的路线常常拐弯,看得见的明天忽然模糊不清,攥在手里的昂贵筹码忽然一文不值,瞬息万变的当下真让我们无法适从。

        记得有一年高考考过一幅漫画:画面上考100分的孩子在考了98分后脸上挨了一巴掌,而考了55分的孩子在考了61分后被奖励了一个吻。

        当考试成了家常便饭的时候,分数成了家长心里最可靠的尺码,有时候甚至忘记了那个鲜活的孩子。孩子良莠不齐,尺码也大小不一,当孩子拿回来的分数跟自己心里的尺码相符,就是亲宝宝;要是拿回来的的分数跟自己心里的尺码错位,就是熊孩子。太多的家庭都是如此,我们看见漫画的第一眼不由地会心一笑——因为我们看见了自己。

        可是这两个家庭放在一起的时候,错位的期许再次发生,原来那个恒定的尺码忽然变得千差万别,原来我们看见的那个自己其实并不是真正的自己。我们不仅丢失了鲜活的孩子,也丢失了鲜活的自己。

        错位未必都是坏事,错落有致不也是一种情趣吗?错位既然无处不在,那就把“错”放下,多琢磨琢磨“位”的变化,“位”的差距,“位”的错落有致,在变化中调整,在变化中适应,在变化中努力地不迷失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