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这句话出自《老子》,显然是关于“礼”的。韩非在其《解老》里引用此句,足见韩非对老子及道家的推崇。

道、德、仁、义之后,韩非谈到了礼,而且还谈得比其他几项都多。

关于礼,韩非首先说:“礼者,所以貌情也,群义之文章也,君臣父子之交也,贵贱贤不肖之所以别也。中心怀而不谕,故疾趋卑拜而明之;实心爱而不知,故好言繁辞以信之。礼者,外饰之所以谕内也。故曰:礼以貌情也。”对礼的界定很清楚,韩非引老子的话说,认为礼就是用来体现人们的内在感情的;而人的这种内在感情同时也是各种义的有条理的表现!比如用来规定君臣、父子之间关系的义;比如用来表明贵贱或贤与不肖之间区别的义。内心依恋而不能表达,或者心里确实有所爱慕而对方却不了解,故而就用美好动听的言辞来加以申述;此足可见,礼是用来表明内心感情的外部文饰。

接着,韩非又论述了一般人的礼与君子的“上礼”。他说,一般人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内心有所动摇,其实他们并不懂得,这种内心所表现的动摇本身就是礼。所以一般人的行礼,往往都是特意用来尊重别人的;故而也就有时认真有时马虎了。而君子的行礼,则是为了他们自身的需要;既然是为了自身需要,那么肯定就会专心一意地对待它而使之成为“上礼”。于是就可以得出结论,“上礼”讲究的是专心一意,而一般人的礼则显然是三心二意的了。所以《老子》才说:“上礼为之而莫之应”。意思是说,一般人都对上礼不理解,所以要么就接受不了,要么就不做回应。而就算对一般的礼,一般人虽然是三心二意,但圣人们却仍然时时都保持一颗恭敬心,一举一动也都遵守礼而毫不懈怠。所以《老子》才说圣人是“竭尽全力而继续行礼的”。

但是韩非还说了:“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即礼是忠、信淡薄的表现,同时也是产生争乱的开端。韩非这样说又是什么意思呢?对此,韩非有着详细的阐述。韩非认为,礼是情感的描绘,而文采的本质则是修饰。显然,君子一般的秉性都是采纳情感而舍弃文采修饰的。所以那些依靠文饰描绘来阐明情感的,这种情感就是恶的;因为依靠修饰来阐明本质的,这样的本质就是糟的!比如,和氏壁虽未用五彩修饰,隋侯珠亦不用金银修饰,但它们的本质都极美;因为别的东西都不足以修饰它们。如果事物都是在修饰之后然后才流行的,那么这种事物的本质则必定不美。就以父子之间的那种礼来说吧。父子之间的礼是纯朴自然而不拘形式的礼,是实情深厚的外貌淡薄的礼,所以同样也是不用任何修饰的礼!由此看来,礼节繁琐是内心真实感情衰竭的表现;既是这样,那么行礼这事就正是为了沟通人们朴实的心意了。一般人的行礼,别人回礼就轻快欢乐,不回礼就责怪怨恨;而现在行礼的人本想从事于沟通人们朴实的心意,但却给众人提供了指责自己的借口,这样的情形能不发生争执吗?而一旦有了争执则就会乱,所以《老子》才说:“礼是忠、信淡薄的表现,是产生争乱的开端。”

你可能感兴趣的:(《上礼为之而莫之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