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地提问,从对答案形成过程的探求开始

好问题比好答案更重要。

最近在看何伊凡《知行力》,作者提到他女儿4岁时,问他:“爸爸,香蕉为什么是弯的?”这一下可把作者问住了。

面对孩子这个问题,我们大可上网搜索一番,找到标准答案:

“在生长过程中,香蕉内外侧接受阳光照射的程度不同,生长速度也不一样。

内侧受到阳光照射少,生长较慢;外侧受到阳光照射多,生长较快。

生长快的一侧会往里挤压,使外侧发生弯曲,因此香蕉是弯的。”

虽然这个答案是正确的,但对作者的女儿来说毫无意义,她失去了本来可以继续探究学习的机会。

于是作者换了一种方式,反问女儿:“为什么苹果是圆的呢?”

这激发了作者女儿的好奇心,他们翻阅了一下午植物学的儿童绘图本,把这个问题变成了一堂植物学课程。

某乎上有个问题问“为什么大海是蓝色的,而海里的浪花却是白色的”,我们也许可以借鉴一下《知行力》作者的提问思路,比如反问孩子“为什么大海是蓝色,而不是其他颜色?”

我搜索网上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大海呈现蓝色,真正的原因在于光线和海水之间的反射和吸收作用。我们肉眼所看到的,就是被海水散射后,剩下的蓝光、紫光的颜色。由于人眼对紫色的感知不如蓝色敏感,于是我们所见到的大海就呈现出一片蔚蓝的颜色。”

如果孩子对了解大海这件事情产生了兴趣,那么家长就可以顺势和孩子一起把这个问题变成一堂科普课,比如通过科普视频,或者通过阅读相关的百科图书,让孩子有继续探究学习的机会。

《知行力》作者认为,大多数人都有提问的习惯,但没有掌握提问的技巧。

比如,大家都喜欢问:“是什么?”这是为了寻求确定的答案。

真正的高手会一层层逼着你去思考,他们经常会问:“这件事怎么变成这样的?”“你是怎么想的?”

作者以生活中的复盘为例,假设孩子某次数学成绩考得特别不理想,如果你想让自己更闹心,就去问孩子“为什么”。

这样做会得到什么答案呢?

考题太难吗?这次粗心了?状态不好?

除了让你和孩子更烦恼,类似答案毫无价值。

既然成绩不理想已是既成事实,如果想让这次挫折对孩子有所帮助,应该提的问题是:“咱们分析一下从考试前的准备到考试的过程,都发生了什么?”

其实,提问是对答案形成过程的探求,而非对答案结果的探求。

你可能感兴趣的:(正确地提问,从对答案形成过程的探求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