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吃三种苦

当我从沙拉的家庭教育手记《特别狠心特别爱》中读到下面这些文字时,我感触很多:

“犹太人最盛大的节日是纪念苦难的日子,以逾越节为例,节期举行为时数日的反复的收割仪式,父母们通过讲述历史来让孩子缅怀苦难,培养意志。宴会上摆有嫩芫荽,象征春天万物生长的希望;咸水象征犹太人被压迫的泪水,苦菜代表奴役的苦楚,无酵饼则是祖先们寻找自由吃过的食品。

以色列不论是富人家庭还是普通家庭,不论条件如何,都不会对小孩娇宠,人们会有意识地创造一些艰苦的环境,让孩子在其中遭受些人为的艰难,以磨练他们的意志,以便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适应突如其来的暴风骤雨。

以色列的富爸爸还会煞费苦心地把孩子送到贵族学校去接受一些教育,这些贵族学校和我们国内养尊处优的贵族学校有天壤之别。学校里不提供锦衣玉食,给孩子们吃的是符合营养的粗茶淡饭。宿舍里,男孩子被要求冷水浴,还不准盖过厚过暖的被褥。越是恶劣的天气,老师越会故意带着孩子们去操场上锻炼身体…用洗衣板洗衣服,用扁担挑水或抬水来做饭。富爸爸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通过这一环境的磨练,除去娇气,能以吃苦为荣,以意志坚定为高尚,树立一种合乎自然的价值观,学会适应实际生活的真实本领。在富爸爸眼里,模拟生活环境是父母对子女煞费苦心的真爱,和愚蠢的超量满足、超前满足比,这才是父母必须给予儿女的真爱。”

服兵役也是以色列接受生存教育的好机会,以色列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凡年满18岁至29岁的男性公民,18至24岁的女性公民,无特殊情况都要应征服役。

作者沙拉的两个儿子和女儿都曾服过兵役。

犹太父母的这一系列做法有哪些好处呢?作者在书中写道:“孩子们长大后会受益匪浅,他们在后来的生活中深深感谢父母的良苦用心。所以,有这样经历的孩子在其成人后也会这样要求他的孩子,这样便形成了传统,成为以色列家庭教育的一种固定模式。”

我的理解和感悟:中国的大多数父母不理解,也不接受犹太父母的这些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更难以做到。

中国的父母怕孩子吃苦,宁可自己吃苦,也不忍心孩子吃苦,所以孩子就成了弱不禁风的“草莓族”,培养出的孩子敏感脆弱,经不起任何打击和磨难。说到底还是中国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显示出目光短浅,缺少远见的错误倾向。多数父母不会爱孩子,爱孩子的方式方法,大多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长远发展。

”你可以给他锦衣玉食,可以超前满足、超量满足、即时满足他一切要求,但是,10年、15年之后,他就必须走向人尽其能、物尽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如果你的孩子被你的爱延误了生命力成长,他就会碰到很多问题,命运之路会更加艰辛,完全不符合你的预期。”          ——沙拉

网上几句话写的非常好:“你不让孩子吃苦,这个世界会让他很苦!

让孩子适当吃点苦,承担属于自己的那部分辛劳,培养的不但是独立自主,还有对父母的体谅。”

我觉得孩子应该吃三种苦:

第一.吃学习的苦。在学校里的优等生,无一例外都具有下面的一些优秀品质:能忍耐、能克服、能坚持、早起晚睡,学习任务没有完成以前,不随随便便出去玩耍,不浪费时间,学习勤奋刻苦,同时也是意志力非常坚强的孩子。

有些孩子,他们智商很高,家庭条件也不错,但是他们在学习上偷懒、任性、不投入、讲条件、怕吃苦、没耐心,结果学习成绩不佳,升学困难,这也恰恰是意志薄弱、吃苦精神不足的具体表现。

二.吃生活的苦。具体有三种做法:

1.参观爸爸妈妈的一天。

在以色列作者沙拉的儿子所在学校,曾组织过“参观爸爸妈妈一天”的社会调查,调查爸爸妈妈从早晨起床到晚上就寝所做的事情,让作者的儿子和他的同学深有感触。他的儿子回来跟妈妈说,在调查总结课上,好多同学都哭了,他们没想到爸爸妈妈挣钱是那么不容易,一个曾经跟妈妈要名牌溜冰鞋的同学参观了他妈妈所在的工厂,亲眼目睹了他妈妈在嘈杂的机器声中忙碌的背影,他惭愧地说:“调查那天,我看着妈妈的胳膊都累得抬不起来了。”他为自己平时不珍惜妈妈的劳动果实惭愧。

“参观爸爸妈妈的一天”让孩子门适当的了解点儿家情,从而学会体谅大人们持家的不易。家境富裕的人家可以让孩子知道持家的不易,家境较差的人家可以让孩子了解大人们谋生的辛苦。这样孩子们会更加懂得珍惜生活,珍惜家人,体谅和尊重父母,明白赚钱和生存的艰难,更加懂得自理自强的重要。

2.让孩子参加饥饿体验。很多犹太富爸爸们经常安排自己的孩子去参加饥饿体验,比如带孩子一起去非洲的贫穷地区参观,并做义工,让孩子了解这个世界。体验饥饿以后,孩子们常常有脱胎换骨的改变。他们明白:原来全世界至少还有两亿人靠要饭才能活下去,他们平时吃的饭菜竟然那么差。

宋氏三姐妹之父宋耀如有个做法:让孩子禁食一天,在这一天里不让孩子吃任何东西,饥肠辘辘,克制食欲,宁可忍饥挨饿,也不触碰任何食物。

3.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三.吃打工锻炼的苦。让孩子接受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其中打工是一种最好最佳的锻炼方式,是培养孩子是生存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作者的两个儿子都曾经在业余时间打过工,他们卖过春卷,送过外卖,在滑雪厂、面包店打过工。

一个孩子在书本上学的知识永远是有局限性的,对生活的体验也是模糊的、肤浅的、抽象的。打工锻炼的日子里,孩子对生活的体验会更加深刻,他能真正能体会到挣钱的不易和艰难,会养成尊重劳动者、热爱劳动、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优良品质。

“生存,绝不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韧性和毅力的较量。犹太家长认为,孩子如果在少年时期接受预防性的生存教育,就比较有能力开拓宽阔的人生境界;反之,如果少年时期缺乏预防性的生存教育,长大后一旦遇到生活飓风,就容易爆发人生危机。做父母的如果为孩子长远着想,就要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和信念,让他们经得起风吹雨打,等长大以后,一定会感激父母赠予的这份人生财富。”——沙拉

让孩子吃三种苦,可能早期孩子会觉得不理解,会带有一些情绪,刚开始做起来也比较艰难,渐渐适应了之后就不觉得很苦,现在苦一点是为了以后不要太苦。能吃苦的孩子,在未来激烈竞争中,社会适应能力会优于不能吃苦的孩子,生存能力会更强,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和机会也更多。吃苦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更是父母赠于孩子的一份人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简介:臧晓芸,女,生于1971年2月,49岁,水瓶座,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本科学历,从事中小学英语教学26年,喜欢阅读和写作。业余时间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孩子吃三种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