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的序言里有这样一段描述: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看到这段时,我心里为之一振:是啊,在育儿这件事上,慢慢来,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一件事。允许孩子慢慢来,也允许自己慢慢来,不过度焦虑和功利,是最好的早教。
我领悟到这一点的时候,女儿已经快两岁了,尽管开窍晚了一点,庆幸的是,没有错的更多 。
妞妞出生以后,我特别喜欢买买买,连菜鸟驿站的工作人员都记住我了。为的是用各类玩具和绘本她提供各种各样的新鲜刺激。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妞妞对新玩具的兴趣不会超过三天,甚至不会超出半天,相比玩玩具,她更喜欢在家里到处观光,四处翻腾。她的这个行为提示我,她认为的好玩和我认为的好玩可能不是一回事。
此时,我终于有机会停下来,思考自己在养娃这件事上,发生了什么。几番琢磨,我发现即便读过发展心理学的教材,但在育儿的实践道路上,我和不懂心理学妈妈一样是个新手,新手的不自信和焦虑难以掩饰。具体有这几种表现:
(1)阅读大量育儿书,听育儿专家课程
妞妞出生前,我就读了大量的备孕和育儿书籍,先让自己不输在起跑线上,一岁以内,更是玩具和书籍每月换新。网上的育儿营养科,医学常识课,早教课我自己先学了一遍。
(2)休息不好,放弃自己的爱好
为了让妞妞营养全面,一岁前每天两顿辅食,换着花样不重样地做,累得劲椎病腰椎病都犯了。每天特别忙,也没有时间社交,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3)对孩子身上的微小变化过度担忧
由于太“爱”孩子了,她身上的一个针眼大的小红点我也非常关注,先百度查资料,再在育儿群里咨询,实在不行,就带去看医生。
孩子刚过一岁,我的身体也频繁出问题,由于身体经常疼痛和疲乏,我的注意力开始从照顾孩子转向照顾自己。有一天,我的脑海里跳出一个声音说:“对孩子的过度照顾是对她的变相攻击和控制”。就是这个声音,引发了我对自身状态的关注。
心里好像有另外一个自己在嘲笑当下的我:“你看,你当妈妈是多么不合格,没有把孩子照顾好,还把自己累倒了”。我知道这个声音来源于我认为自己的妈妈不够好,当初没有把我照顾好,我希望自己比他强。同时,也来源于我妈妈对我的苛刻,她认为我照顾孩子的能力不够,我也认为自己不是合格的妈妈,就要拼命证明自己是一个好妈妈。
但,对孩子来说,事实并非如此。
妈妈的存在本身就是巨大的支持,另外,妈妈需要满足她的基本安全、被照顾之外,还应该陪她玩游戏,满足孩子控制和智力刺激的需要。这些都应该以孩子为中心,而不是以妈妈为中心。
理解了这几点以后,我开始调整自己的日常行为:
(1)停止购买玩具和书籍
把每月大量买书和玩具的钱用来买自己喜欢的书读,留给妞妞更多的探索空间,所有她愿意探索的地方,只要不是很危险,都在旁边陪着她,等她玩完,我再收拾。
(2)做饭不要太复杂
妞妞在两岁以内,每天的食量不大,我保证食物的种类多,烹调方式简单的原则,做饭省时省力,剩下的时间就可以留出来休息或者陪她玩。
(3)留足够的时间陪孩子玩
孩子在六岁以前,智力的重要发育都是靠游戏刺激的,我让自己参与到她的游戏中,玩得不亦乐乎,像个孩子,她也非常开心。
(4)保证睡眠
一岁以前,繁重的家务占了我很多时间,白天几乎没有机会睡觉,我减少做家务的时间,妞妞午睡的时候,我跟她一起休息,休息好了,心情也好起来,好的状态会感染周围的人。
(5)拾回自己的爱好
在陪她玩的时候,我偶尔会把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用iPad播放,当背景音乐听一听,这样,育儿和放松两不误。
(6)信任自己的能力和感觉
家里的暖气不是特别热,我妈妈总是担心给妞妞穿凉拖会不会冻着她,我也试过给她穿棉拖鞋,结果,捂了一脚汗。我后来还是相信自己的常识,孩子的新陈代谢快,即使不出门,在家也是一分钟不闲着,果断给她该穿凉拖以后,脚摸上去也在热乎乎,没有存在脚冷的问题。
人和人的基本生理感觉是想通的,只要我们不屏蔽自己的感知,同时也不否认孩子的感知,总能找到平衡点。
(7)别要求太高,60分足矣
成为妈妈以后,不由自主的总是想为孩子做到最好,才能感觉到自己是个完美妈妈。其实,完美妈妈本来就是一个幻想,根本不存在,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不够好的妈妈”,指的是当妈做到60分就可以了。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也就能自然而然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育儿路上难免不踩坑,可能每一天踩的坑都不一样,重要的不是责怪自己踩坑了,而是在踩坑之后,看看自己踩了什么坑,怎么踩的坑,下次怎么能够不踩它。
育儿,就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