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现象”

        本周我看了一个关于三年级现象的视频,深深地引起了我的共鸣。我觉得对于一位老师来说,眼光一定要放长远,比如教一年级但不能只考虑一年级,得为学生的未来几年考虑。我想把视频大致内容分享出来,人们经常会说一二年级不相上下,三四年级开始分化,五六年级天上地下。三年级现象就是一二年级大家学习都差不多,而到了三年级就开始分化,到了五六年级就彻底分层了。家长一般对一二年级的想法是趁着孩子小多玩一玩,不重视孩子学习。也有很多孩子提前学习了一部分,所以上课的时候觉得老师讲的知识都学过,认为老师讲的都会,虽然一二年级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可是认真听课的习惯没有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没有养成,恰恰到了三年级以后会出现成绩滑坡。

        一二年级所学的知识的确是整个小学阶段最少分量最轻的,但却是整个小学六年最重要的两年,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两年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培养学习习惯,1、要求学生自己能整理书桌、书包、学习用具。做什么事情都要井然有序。2、学习要扎实,别贪快,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写完作业要检查。3、帮助学生享受课堂学习的乐趣,爱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问问题。4、提升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喜欢上学、喜欢学习。

      第二,三四年级要重视阅读能力。有个研究发现那些小时候很聪明的孩子,由于忽视基本功的练习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天赋或者超前学习的内容已经用的差不多了,到了三年级开始下滑,而有些看起来资质平平,或者家长坚持盯紧学习积累,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孩子,逐步打好了基础,开始在学习上真正发力,这是典型的三年级现象。研究结果向我们证实:超前教育根本不会给孩子提供任何优势,因为孩子的大脑还没有成熟到完全理解超前教育的内容。他们的理解很肤浅,却以为自己掌握了,导致上课时听到重复内容不专注,对学习失去兴趣。除了这些,三年级滑坡的重要原因还有阅读能力,从三年级开始,学生就要经历从故事阅读到事实知识类阅读的转变,这要求孩子对内容的领会不只是停留在故事情节的层面,还必须领会内在的逻辑和含义,很多学生觉得最难的是语文的阅读理解题,包括数学,如果审题能力不好,也无法作对题目,比如班长想叫教室里的8个同学一起帮老师搬书,4个同学去搬了,教室里还剩几个同学,如果没有理解就会写8--4=4,而实际上答案是8+1-4=5,很多父母以为孩子马虎,实际上是理解能力欠缺,阅读能力还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图文转化能力,很多时候孩子以为他懂了,但是让他自己复述一遍的时候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第三,五六年级赢在思维,斯坦福大学心理教授做过一个实验:让一群10岁的孩子,尝试解决一些对他们稍微偏难的问题,面对难题,第一种孩子反应非常积极,喜欢挑战。第二种孩子觉得面对这么难的题是灾难,特别沮丧,教授认为第一种孩子具有成长型思维,并在长期追踪中发现,他们能积极处理错误,他们面对难的任务时脑电图布满了红色,证明大脑在燃烧。第二种孩子是固定型思维,他们面对困难时会给自己找借口,逃避困难,大脑几乎没有任何活动。到了五六年级真正觉得成绩的除了能力问题,更多的是他们面对困难的态度,很多父母看到孩子成绩下降就会急着贴标签:上课不专心,态度不端正,马虎等等,这些都在给孩子灌输固定型思维模式,事实上这个时候家长不该过多的指手画脚,应该更多让孩子独自面对自己的学习:1、限定时间内完成作业。2、拒绝拖延,想到的事情马上做好。3、把难的任务拆解成若干份,减轻压力,依次完成,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出孩子的成长性思维。

        看到这些我一直在想我们学校那些作业总是完不成,学习上不去的孩子,我想他们每天脑子里想的就是如何逃避老师的任务,因为他们不想面对困难。

      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打好基础,让学生赢在习惯、赢在思维、赢在能力,而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年级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