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心法(摘录汇编)

定义: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概述:

《尚书·大禹谟》记载十六个字的中华心法,其内容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

中华心法,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与最高智慧。于文明启源之初,中华先民禀承天性,以心印心,参悟天地,思悟而得。从黄帝而尧而舜,而周公,而孔子…,再到后来的王阳明,无不依着这几句话,或引其一端,传承中华文化根脉,以之为响器,震古铄今,建功立业,而民族、而邦国,家天下,成就自我。

心法记载

中华心法即4300年前的尧舜十六字心法,起源于4600年前轩辕黄帝的守中、守一思想。尧舜薪传十六字心法是尧舜时期社会共同繁荣的模式。其内容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心法载于《尚书--大禹谟》。文献记载:上古明君虞舜大帝,在向另外一位明君禹帝托付天下重任时说过的这四句话,尧舜禹心法相传,托付的是天下黎民苍生的重任,传承的是华夏文明的火种。十六字心传,蕴含着修心之道、治国之道。此心法是中国上古时期(距今 4300 年)先王尧舜的心法,是中国最早的心法,早于孔门心法与释迦心法一千八百多年,被历代圣贤宗师称为十六字心法。尧舜薪传十六字心法就是中华薪传十六字心法,简称中华心法。

历史渊源

自古以来,中华心法,传承有序。由黄帝传至尧舜禹,传商汤,而至文王、武王、周公,自周公传孔子,孔子传颜回、曾子,曾子传子思,子思传孟子。自此心法不得口传,惟悟而得之,故得此心法者鲜矣。 所以后人将十六字中华心法称“儒家十六字心法”,直至宋明陆王(陆九渊、王阳明)、程朱(程颐、朱熹)各有所悟。

尧舜时代是儒家歌颂的时代,文明盛世、凤凰鸣山,甚至《礼记·礼运》篇赞其为“大同盛世”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中华心法,由黄帝传至尧舜禹,文字记载始见于《大禹谟》,即其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尧舜禹心法相传,托付的是天下黎民苍生的重任,传承的是华夏文明的火种。十六字心传,蕴含着修心之道、治国之道。

后世孔子阐“忠恕”,曾子著《大学》,子思作《中庸》,孟子论“心性”,理学振“道统”,皆由中华心法而生。

值得一提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一度式微,中华心法面临断代失传的危机。至唐朝,韩愈虽发出振兴道统的呐喊,但尚未形成体系。至北宋,为了重振道统,二程、朱熹等理学大儒对中华心法进行深入详细的探究,由此重构了儒学的体系框架,建立了理学这一新儒学。

正是有了“惟精惟一”的治学态度,王阳明才能从旧理学中脱颖而出建立心学,并提出了著名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影响后世的哲学概念。

后世影响

文化影响

中华心法起源于黄帝时期,发明于尧舜时期,历经夏商周三代传承到达春秋战国时期,心传了 2000 年,孕育形成诸子百家的文化,形成了中华文化历史上最具有代表的儒家和道家思想体系,后来的禅宗思想也深受其影响。

公元元年(西汉末年)是中国的思想分水岭,公元前,中国没有宗教,信仰的是自然科学,心传的是先王尧舜传的中华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才有了诸子百家的文化盛世。

儒家认为,尧、舜、禹三代创造了辉煌的中国文明,三代的治国经验和修身智慧可以浓缩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16字。这16字通过后世圣人不断传递和发展,使儒家的王道精神得到延续。传道者就是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孟子等圣人。

文化皆有其一脉相承之处,中华文化也不例外。儒家文化常有道统的观念,其中核心部分当属“心传”,即以心悟道、一脉相承之心法。

文明影响

中国之文明——“文明圣火,千古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很多人知道,这是北京中华世纪坛碑文上的话,这句话说的很对。无论是玛雅文化、古巴比伦文化、古印度哈拉巴文化,还是古希腊和罗马文化,在历史的沧桑与宗教战争中尽数陨落了。五千年人类浩浩文化长河中,唯独中华天道(中道)心法文化一直没有湮灭。未绝的辉煌文明自伏羲炎黄尧舜禹到周文武王老孔孟,千古未绝的正是这个自中华心法的至纯源头中流淌出来的儒道之天道道心文明。

名人谈心法

南怀瑾在讲到中华心法时说:“中国文化的重点,也是生命科学和认知科学的中心,有十六个字说明,这是中国文化的中心。你们讲儒家也好,道家也好,就是这里开始的。所以孔孟思想、老庄思想,统统从上古这里开始来的……中国文化的道统,就是包括了儒家、道家,甚至于后来从印度进入的佛家后来吸收中国文化成为禅宗都在内,原理就是我们祖先的传统十六个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连大家喜欢学打坐啊,学禅宗,学修身心的道理,大原则,都是从这个地方出来的。”

在《传习录》中记载到,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道心者,率性之谓,而未杂于人。无声无臭,至微而显,诚之源也。人心,则杂于人而危矣,伪之端矣。见孺子之入井而恻隐,率性之道也;从而内交于其父母焉,要誉于乡党焉,则人心矣。饥而食,渴而饮,率性之道也;从而极滋味之美焉,恣口腹之饕(tāo)焉,则人心矣。惟一者,一于道心也。惟精者,虑道心之不一,而或二之以人心也。道无不中,一于道心而不息,是谓“允执厥中”矣。

译文:道心,不过赤率真诚;人心,只是欲念妄想。同情恻隐是道心,希求赞誉是人心;饥餐渴饮是道心,饕餮之欲是人心。前者因诚活泼灵动,后者因欲而扭曲虚伪。精一于道心,时时守护它而不令其丧失,即是“允执厥中”。

研习价值

上古时期,尧舜时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鼎盛春秋,统治者以身作则,修正心灵,文明治世,教化万民,造就了尧天舜日,五风十雨、麦收双禾,麒麟在野、凤凰鸣山,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太平盛世,靠的就是这十六字秘诀。

十六字心法是上古明君明心之法,是最上乘真功正法。三教圣人立教传法皆以明心为本,法有差异,所以说万法一理,明心为万圣之纲。先圣大德为后代子孙指明了一条正心修身、通达自然真理的光明大道,树立了纯洁心灵、文明精神的光辉楷模。

十六字心法,无异于是教导人调控内心,发明与生俱来的心理智慧,让自己坚持守护好自己先天的神明本心,有一片内心,保留了赤子之心,不被外在的世界说僵化。

中华心法境界极高,并且相当难得的是它提供给人们的指导并非晦涩难懂,而是极其朴实无华,自然真切,方法步骤一应俱全,无怪乎南师讲可以当咒子念。在简单明了中不知不觉就会带你进入到高深莫测的灵性境界,因此它能够理解学习,容易付诸实践,很接地气,离百姓近,可谓大道至简。它的语言高度诗化,高度凝练,除了在哲学上、究竟智慧上,在文学、美学上的价值亦极高。

中华心法是健康与财富模式,是幸福与成功模式,是社会繁荣发展模式。中华心法是中华密码,中华民族的宝藏。中华心法是中国密码,是世界文化宝贵遗产。

综述

综上所述,中华心法是中华文化的起源,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如果用一颗大树来比喻中华传统文化,中华心法就如同树根,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树干,儒家、道家和禅宗文化是其中的三大主枝。生出无数树枝枝叶如忠孝仁义礼智信文化,如中医诗词书法绘画音乐建筑服饰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食文化,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大树根深叶茂,形成了璀璨的中华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有数千年的积淀积累,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独此一家没有中断的文化,中华文化如同一棵大树根深叶茂,文化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血脉之中。

为什么一直不会中断,因为在世间心是人的根本,以心为学,心的文化就永远不会湮灭。

由于从上古以来,这种心的文化一直传承流传,如同黄河长江起源于一条溪流,从西往东汇成一条大河滚滚入海而去,那么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代代传承,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灭的根本。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华心法(摘录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