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快乐教育

       这个世界总是存在很多的对立面,有黑就有白,有美就有丑,有爱就有恨,有刚就有柔,有快乐就有痛苦。

       在教育这件事上也一样。当我们民族从战乱和动荡中缓过神来,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展,而发展的基石是教育。从此,教育成了每个家庭绕不过去的主题,甚至成为最最重要的主题。

       教育的形式也由最初的完全交给政府和学校,逐步演变为政府+学校+在家长和学生个性化教育需求驱动下的逐步产生和发展的教育机构多元的局面。

       有人盯着升学,也有人盯着能力的培养。高考的指挥棒引导下的教育资源分配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有人说走独木桥太苦,应该以综合素质来评估学生的高下,也有人说素质教育是阶层的比拼,寒门难出贵子。纷纷扰扰,吵吵闹闹,教育大计似乎并没有一种完美的解决方案。

       对于发展于过去三十年计划生育方针下的少子化家庭,孩子量少,就必须在质上取胜,成败只有一次机会。因此对教育的焦虑显得尤为沉重。担心孩子无法占据良好阶层、获得更多资源的家长走向了鸡娃的道路;而心疼孩子承受太多压力无法享受快乐童年的父母则更偏向于快乐教育。

       我也是快乐教育的支持者。

       当别人家的娃幼儿园中班就开始上逻辑思维、外教英语课、拼音和识字班时,我家的娃在快乐涂鸦、用餐具敲出音乐会、公园里疯跑;当别的娃大班的时候进书法班练习硬笔书法时,我家的娃自己在家歪歪扭扭写下她的名字。小学一年级时,别人家的娃排队进了学而思、四季,我家的娃开阅读站、走上海;小学五年级时,别人家的娃为升学准备了厚厚的竞赛获奖证书,我们只有一张张活动照片。

      站在小升初的入口处,我焦虑也迷茫了。

      我开始反省我给孩子选择的方向是否正确。

       这个反思在孩子升入中学以后很快就有了结果。原因是被“鸡”过和没被“鸡”过的孩子之间的惊人差距。以英语为例,从小没被“鸡”过的我,一直认为英语学习不需要很小就去上辅导班,每次时间又长,学的内容却不多,浪费孩子的时间,待孩子长大了,学习能力强了,学习效率可以高很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

       但是,入学后的几次英语考试让我傻眼了!考试的形式和题目的难度和小学五年级的差距不是一两个台阶那么简单,孩子的直接感受就是自己很差,再也学不好英语了。无奈寻求课外班的帮助,结果老师一上来就是中考这种题型占多少分,那种题型需要注意什么.......这让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从此,孩子不再那么自信了,快乐教育离她越来越远,或者说她在接受教育中获得的快乐越来越少了。这让我很自责。

       我相信有很多父母也经历过这样的历程。

        我还不算彻底的快乐教育支持者,我只是更希望尊重孩子生长的规律,希望能更科学更合理地安排孩子的教育成长过程。

       但无奈的是,当我们所处的大环境处处弥漫着教育焦虑情绪时,没有人看见孩子的生长规律,教育的节奏被裹挟着从一开始就是超前奔跑,尊重规律就意味着落后,落后对于孩子来说是很难体会到快乐的。

       也有父母看清了这个现实,选择让孩子跳出体制内选择其他的教育资源,比如小小年纪奔赴异国他乡,做一个低龄的留学生。可如果是奔着快乐教育去留学的家长可能要失望了。

        对教育的焦虑、对阶层跨越的焦虑并不会因为选择在哪里接受教育就消失。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竞争永远在演变。相比一开始就逼迫孩子努力学习的家长,选择既要快乐又要得到相应资源的家长多少有些侥幸心理。

       现在的我越来越意识到,真正的快乐教育不是逃避教育,也不是机会主义教育。必须是脚踏实地,让孩子从小感受到付出和回报的关系,在努力之后享受成果的快乐。选择了体制内的教育,就要认清楚体制内教育的现状,配合大环境的节奏。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快乐教育到底追求的是谁的教育?如果是父母害怕孩子在竞争中感受到失败的压力,或者父母以为学习就是不快乐的,这样的快乐教育结局恰恰让孩子难以体验到真正的快乐。

       但我依然反对以过度超前学习的方式强迫孩子追求高分,不断缩减的睡眠和玩耍的时间,越来越多的厌学的孩子,越来越多的“空心人”,终归是要这个社会共同承担的代价。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误解的快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