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愁,锅盔想说几句、别介意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引用上述诗仅与大家分享,不做评述。这里谈谈我对乡愁的理解和感受。我们思乡之情虽然没有余光中先生这首诗所表现的那么浓郁,但根据离故乡时间的差异,我们的情感也是丰富多彩的。中国人伦理上情愿“落叶归根”,所以未归乡、到暮年,便更加思念故乡。

下面是我大致做的分类,看看你属于哪类?

离开故乡5年以内:

故乡不就在那嘛,想回去就回去。

        离乡不久,尚年轻,可能唯一让你愿意回去的是家乡特产和挚友相邀。自认为来去无牵挂,未对故乡有深切的眷恋。

离开故乡5-10年:

父母在故乡,总有一天会回去的。

        在外工作逐渐稳定,家庭与人脉关系都在异乡,唯一驱使你回去的便是日思夜想的父母亲。自认为可以及时出现在父母身边,不理解多少次劝父母离开故乡,一起高质量的生活,得来答复却为拒绝。

离开故乡10-20年:

到底哪儿才算故乡,考虑去留。

        父母亲已逝,留下的只剩那间老屋和老院,可在那有你成长的印迹和父母亲的温度。自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为子女奔波成为最重要的事情,自此故乡便是回不去了。

离开故乡30-40年:

不知不觉把他乡,当做了故乡。

        恍然中把他乡当故乡,又恍然中分辨不出到底哪个是故乡,哪个是他乡。应该以从小生活的地方算故乡呢?还是以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算呢?

离开故乡40年以上:

回不去的故乡,融不进的他乡。

        子女们都成家立业,自己变为孤寡老人。发现故乡已经再无法回去,回去的可能就剩骨灰。他乡更是无法融入,一方面是自己不想变为异乡人,一方面是周边老头老太太生活习惯和方式自己难适应。


( 文字点歌台:《异乡人》 词/曲/唱:李健)

披星戴月地奔波,只为一扇窗。

当你迷失在路上,能够看见那灯光。

不知不觉把他乡,当做了故乡。

只是偶尔难过时,不经意遥望远方。

曾经的乡音,悄悄地隐藏。

说不出的诺言,一直放心上。

有许多时候,眼泪就要流。

那扇窗是让我坚强的理由。

小小的门口,还有她的温柔。

给我温暖陪伴我左右。

文 | 锅盔 二零二零年三月三十日

原创内容,转载须注明来源及作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乡愁,锅盔想说几句、别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