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父亲角色

这本书从书名来看,我觉得是一本单纯的育儿书,当时拿起它的时候也是想要找寻一些解决育儿问题的办法。

可是看着看着就能发现很多的惊喜,比如做妈妈不需要一百分,六十分就够了,让多少妈妈从内心上解放了呀。这章又是从解放父亲的角度来出发的,原来“丧偶式育儿”更多的可以解释为他们和妈妈的分工不同,给予孩子爱的方式不同,妈妈在于事无巨细的关心,爸爸在于重大决策时候的方向指引。

WHAT:

1、父亲角色不一定必须要依靠父亲来完成;

2、鼓励爸爸发挥自身优势,发挥“父亲角色”在孩子成长中的优势;

3、不要轻易用“丧偶式育儿”打击爸爸养育孩子的积极性。

WHY:

1、父亲的角色也可以由母亲或者另一个和孩子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来承担,反之亦然;

2、父亲在孩子生活中的参与程度与“和孩子呆在一起”的时间并没有绝对的联系。参与程度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影响,而不是物理层面的;

3、没有指责和控诉,而是通过真诚的讨论和交流为“爸爸们松绑”,允许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

HOW:

1、李小萌一开始就用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2018年曾分享过一条视频:“男人如何用一个词描述父亲?”,结论大多是耐心、帅气、勇敢、智慧等,却在评论区炸开了锅,说父亲没担当、自私、自以为是、暴躁等等。

其实真是这样吗?

她在书中说:父亲角色和母亲角色,在孩子的生命中承担着不尽相同的使命。父亲只充分扮演“男性化”的一面,或努力成为和“好妈妈”一样的“好爸爸”,都不一定是最佳选择,也不利于孩子区分父母之间的界限。

在这里,父亲角色可以由母亲或者另外一个和孩子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来承担,反之亦然。

李小萌说她在独立抚养女儿的时候,给女儿拥抱和抚慰的时候,是妈妈;教她秩序、规矩,为她提供生活来源,让她看到我强悍的一面并勇于面对生活挑战的时候,其实承担的是一个父亲角色。

这是对父亲角色的重新定义,告诉读者,即使在独自抚养孩子时也可以给孩子父亲的角色。

2、

通常来讲,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更喜欢用讲道理的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爸爸更喜欢用事实和行动来验证一件事情的可行性,看起来更加理性,很多时候也会更容易让人信服。

她举的例子是曾任北师大副校长的史培军教授,在孩子中考时本来可以直升北师大附中,可是孩子要考人大附中,妈妈怎么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都不行,结果他带着孩子进行了一场骑行,从家骑自行车一路到人大附中门口,花了四十几分钟,孩子说这来回就是一个多小时,我能看很多书,然后自己决定不再考人大附中了。

这就是父亲角色和母亲角色的不同,他们更多的是用实际行动来养育孩子。

3、当妈妈在学习做全能妈妈的时候,爸爸们也在不断的观察学习如何养育孩子,只是方式不同。很多时候会因为和妈妈的观点不同被指责不爱孩子或者不负责任,好像不知不觉“丧偶式育儿”这个流行词语就出来了。

孩子父亲有自己的育儿观念和想法,只有允许他们不断尝试不断犯错才能不断成长,和孩子一样。如果做一件事面对的是不理解和指责,他会慢慢的不敢或者不想再去尝试,时间久了妈妈们就真的变成“丧偶式育儿”了。

这种对大多数人来说颠覆性的看法其实才是对爸爸们最公正的,没有哪一个父母不爱孩子,而每一个人爱孩子的方式又不尽相同,我们要包容和理解不同于我们认为的“爱的方式”的存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新认识父亲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