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小山中,到底藏着多少“三国故事”?

秦巴汉

襄阳岘山,是世界级的文化名山。韩国就照抄了襄阳,岘山等地名,并且搞了个"岘山文化祭",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襄阳岘山属大荆山余脉,共有40多座山头组成,海拔在100米至500米之间。它雄踞襄阳城以南,北抵汉江,俯瞰樊城,至古以来就是人们喜爱攀登的名山胜地。如今修了绿道,游人游览更加方便。

仅三国时期,在这里就发生了许多故事:

一,万山

万山名气很大,有汉水女神,神女弄珠等故事,又叫“上岘”,“岘尾”等,汉水流到山脚下转弯向东(来的方向是北),形成襄阳,樊城夹江而立之势,又是襄阳城堤防之首。

其三国故事主要有三个:一是王粲隐居故宅,据说《登楼赋》写就于此。王粲为“建安七子”之一,为避战乱投奔刘表,虽有安置,但不被重用,故常在万山行吟。二是刘关张“三义石”,刘关张三人到隆中请诸葛亮吃了“闭门羹”后路过万山,遂下马登山,刘备远望而叹息,关羽与张飞也很郁闷。关羽一刀劈开一个大石头,张飞一矛把山捅了一个井,三人靠着石头休息,并取水饮用。三是杜预“沉碑潭”,杜预在襄阳接任“征南大将军”,处在灭吴最前线,他经常侦察敌情,策划攻击方案,并参与完成了灭吴归晋大业。唐朝杜甫到襄阳时写过“吾家碑不昧”的诗句,表达对杜预崇敬之意。杜预在镇守襄阳时,写了两块石碑,一立岘山之上,一沉万山之潭,有人说是杜预为自己竖碑立传,有争议。

二,岘首山

岘首山位于襄阳城南,汉水在山脚下环绕流入宜城。羊祜镇守襄阳时,军中存粮不足一百天,他以德治州,与吴军陆抗搞好关系,抽一半兵力屯田,二三年军中积粮可用十年。为灭吴打下坚实基础。

羊祜喜游山水,风景美好的日子,一定到襄阳城南的岘山游乐(即岘首山),饮酒赋诗,终日不倦。有次,羊祜慨然叹息,对从事中郎邹湛等人说:“自从有了宇宙便有此山,自古以来的贤达高士,像我和你们一样,登上此山眺望游乐的不知有多少,但都淹没无闻了,想来令人悲伤。如死后有知,我的魂魄仍会登此山的。”邹湛说:“您老德冠四海,道接前哲,美好的业绩和名望一定和岘山一样永存于世,至于我等之人,才像您说的会淹没无闻啊!”

羊祜见伐吴时机成熟,上书晋主,晋主十分赞同,可朝内大臣多数反对,最后作罢。后来羊祜抱病回朝,晋主亲自到家看望,并接受他推荐的杜预接替他镇襄阳。羊祜不久病亡,荆州百姓在集市之日闻羊祜死讯,罢市痛哭,街巷悲声相属,连绵不断;吴国守边将士也为之落泪。羊祜的仁德流芳后世,襄阳百姓为纪念他,特地在羊祜生前喜欢游息之地岘山建庙立碑,原名为晋征南大将军羊公祜之碑,简称羊公碑。此后每逢时节,周围的百姓都会祭拜他,睹碑生情,莫不流泪,羊祜的继任者、西晋名臣杜预因此把它称作堕泪碑。

三,柳子山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刘备马跃檀溪的故事。《三国志》也有记载,刘备到荆州,刘表待之甚厚。表欲废长立幼,备劝止之。刘表后妻蔡夫人忌恨备,命弟蔡瑁在襄阳设宴,欲乘机杀备。至期,伊籍暗告备,备急飞身上“的卢”马奔出城,至城西檀溪,人马俱陷入水中,备急呼“的卢”,马忽从水中涌身而起,一跃三丈,飞上西岸。蔡瑁引军追至溪边,备急勒马往西南而去,乃至南漳访司马徽,得闻伏龙,凤雏之名。而这段故事檀溪的发源地,就在扁山与尖山之间的一块平地处..扁山是岘山最高山峰,海拨459米,尖山是第二高山,海拨371米.扁山旧称柳子山,过去在扁山与万山之间还设有柳子关.刘备就是从柳子山逃往南漳的。

四,凤林关

凤林关在襄阳城南岘首山下。这里左江右山,地势险峻,仅有一条山道,孙坚攻刘表时,凭好勇性情,仅带十余人骑马追敌,结果被伏兵射杀于此地,一生英勇就此陨落。

史书称,孙坚攻刘表时,刘表派大将黄祖抗敌,两军先战于樊,邓之间,黄祖不敌,逃回襄阳,孙坚追击,被埋伏的军士射杀。《三国志》载:初平三年,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表遣黄祖逆于樊、邓之间。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

五,百丈山

据《襄阳府志》:在县南三十里。旧传山有麝香兽,刘表尝遣人采药,遇坎穴得麝香数 斗,如石莲,馨香芳馥,非人间所有。后元兵逼襄阳时,以百艘侵百丈山, 即此。

六,鹿门山

《襄阳府志》:在县东南三十里,舟行为六十里,旧名苏岭山。汉建武四年,帝幸黎邱(即东汉光武帝刘秀,黎邱即今宜城),与侍中习郁俱梦见苏岭山神,帝因命郁立祠于山上。郁刻二鹿夹道,竦峙 如门,因名鹿门山。上有清泉茂林映带左右。汉庞德公隐居山中,唐孟浩然、皮 日休先后皆隐于是山。有鹿门寺。

鹿门山因庞德公而成为隐居名山,刘表迁荆州治所于襄阳,渴求贤才,数次派人请庞德公作官,并亲自相请,庞德公均不去,终身未入城府,后庞德公说进山采药,借此隐居鹿门山,刘表只得作罢。

七,虎头山

在县西南五里。上有濯笔池。云:汉昭烈尝濯笔于此。元阿术驻马是山,指白河口曰:“若筑垒于此,襄阳粮道可绝矣”。

当年刘表与刘备常带人游玩于虎头山,在山上作诗题字,今留有刘备洗毛笔的池子。

八,隆中山

是诸葛亮隐居十年之地。诸葛亮十五岁左右随叔父诸葛玄投奔刘表,在刘表办的“学业堂”读书,受到綦毌闿,宋忠等大儒教导,十七岁时诸葛玄逝去,就带着弟弟诸葛均隐居隆中,躬耕陇亩,二十七岁时刘备“三顾茅庐”,遂出山。

“襄阳府志”:在县西三十里。有诸葛武侯祠。《三国志·诸葛亮传》注: 《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郡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名隆中。隆中在汉隶 南阳邓县,在今隶襄阳县,与《出师表》所云“躬耕南阳”句正合。《旧志》云:山有十景,曰:三顾堂、六角井、古柏亭、躬耕田、梁父岩、抱 膝石、老龙洞、小虹桥、半月溪、野云庵,皆在是山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襄阳小山中,到底藏着多少“三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