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命二人转,斧声烛影带来的继位谜团

闲扯北宋历史的另一面(4)赵匡胤

北宋开宝九年冬十月,赵匡胤驾崩,他二弟赵光义继位,就是后来的宋太宗。这段历史有些迷离,老赵暴毙,兄终弟及,给后世留下太多遐想。老赵家300年,中间好几次继位的时候闹幺蛾子,这头就没开好。

关于斧声烛影和金匮之盟的是是非非,《宋史》说得非常简单,野史说得很是热闹。赵二继位到底是不是阴谋,本着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我们把正反两方请出来,掰扯掰扯。

首先请正方辩友先发言。

大家好,我们认为赵二是篡位的,理由如下:

1、赵匡胤是暴毙,死因不明,赵二嫌疑很大。开宝九年冬十月,赵匡胤召赵二进宫喝酒扯淡。两人起舞弄清影,好似二人转。哥儿俩屏退左右,外人只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喝到后半夜,雪很大了,赵老大拿柱斧戳雪,对赵二说:“好做,好做。” 赵二一走,赵老大就挂了,年仅五十,属于壮年暴毙。赵二喜欢给别人下毒是众所周知的,比如李煜就是吃了他的牵机药死的。后蜀的孟昶,吴越的钱俶,死的不明不白,很大嫌疑就是赵二毒死的。所以赵匡胤有可能是赵二毒死的,或者赵二拿斧子砍死的,或者先毒又砍,又毒又砍。(斧声烛影的情节出自宋朝自媒体作家文莹和尚的《续湘山野录》)

2、赵匡胤死时,宋皇后叫人传皇子赵德芳进宫,结果大太监王继恩擅做主张,他认为赵匡胤希望传位给晋王赵光义,就跑去找赵二了。当王继恩去到赵二府上时,正碰见医官程德玄在晋王府通宵等待消息。虽然公元976年的第一场雪来得早了一些,他们要不是有预谋,程德玄一个医官,注意这个身份,难道会大半夜的去找赵二赏雪吗。这两人催促赵二进宫时,赵二很犹豫。王继恩不禁直接说:“拖久了,恐怕别人捷足先登了。”这不是赤果果去抢班夺权是什么。(这段情节源自司马光《涑水纪闻》)

3、赵老大死后,宋皇后见到进宫的不是赵德芳,而是到赵光义的时候,说:“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这明显是发现赵二篡位,自己搞不过人家,就认可对手赢了,请求对方手下留情的的意思。宋皇后死后,赵光义不地道,不好好安葬嫂子,《宋史》对赵二这态度都看不下去了,估计他还是有心结。

4、赵二说他的继位是他妈杜太后交代的。他说杜太后病重的时候,问赵匡胤如何得到的天下。赵老大照本宣科地说依赖祖宗之福,杜太后说是因周柴荣死后周主少国疑给了他机会。建议赵匡胤百年以后传位给赵光义,赵光义传给三弟赵廷美,赵光美之后再传位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这样国有长君,江山稳定。此事美其名曰“金匮之盟”。但这个事情,是赵二登基6年以后,赵普才说出来的,难道他有选择性健忘症。当事人只有杜太后,赵匡胤和赵普。前两个都死翘翘了,后面赵普想怎么说怎么写都行了。(金匮之盟的情节出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5、《宋史》不敢说赵光义继位有毛病,人家《辽史》可没什么避讳。《景宗本纪》里说:宋主匡胤卒,其弟炅(即赵光义)自立。传统上新君即位,都是次年改用新年号纪年的,赵二迫不及待,把只剩下两个月的开宝九年,立马改为兴国元年。这事办得《宋史》评论也不认可。(《宋史》、《辽史》都是后来蒙古人写的)

所以我方认为,赵老大死得不明不白,赵二是篡位的。谢谢主持人,我方发言结束了。

谢谢正方辩友,下面请反方辩友陈述。

谢谢主持人。刚才正方辩友说赵光义是篡位的,我方不同意这一观点。我方认为赵光义继位是光明正大滴。理由如下:

1、赵匡胤死的突然,有很多种可能,比如心脏病,比如流感,古代医术水平低,暴毙不能说明就是有人谋害的。从赵老大的画像来看,他这么胖,很可能有高血压、心脏病、脂肪肝等等。喝了酒以后诱发疾病导致死亡是很可能的。再说他们家很可能有遗传疾病,从赵光义的儿子赵元佐和宋英宗赵曙发疯来看,老赵家族可能有遗传的躁狂忧郁症。宋朝皇帝除了宋高宗赵构活得久,其他人都没有太长寿的。赵匡胤的英年早逝,也实属正常。

2、赵匡胤看中赵光义作为继位人,是有证据的。宋太祖建隆二年七月,杜太后去世的第二个月,赵匡胤就封赵光义为"开封尹",这是五代时期的继位人的标配。想当年后晋的末帝石重贵,后周世宗柴荣,继位前都是"开封尹",柴荣同时也是晋王。老赵还说过:“(赵二)龙行虎步,生时有异,他日必为太平天 子,福德吾所不及云。”(这句话出自《宋史.太祖本纪》)

3、赵德昭和赵德芳都很年轻,在赵匡胤驾崩的时候不过26岁和18岁。赵匡胤也一直没给他俩封王,没有迹象表明赵匡胤想培养他们做接班人。宋皇后是候补皇后,不是老赵原配,也不是赵德昭和赵德芳的生母,只是赵德芳年幼,宋皇后有养育他之恩,感情更好。如果有遗诏是立赵德昭,宋皇后就应该执行,而她找赵德芳入宫的做法,本身就很诡异。这样看赵匡胤并没有传位给赵德昭的遗诏安排。

4、杜太后的金匮之盟的说法也有道理。《金匮之盟》是杜太后、赵匡胤、赵普三人订立的,杜太后"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赵普于纸尾书云"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当时赵德昭才十岁,确实是杜太后眼里的幼主,宋皇后还没入宫,赵光义也并不知情。建隆二年杜太后死了,后来赵匡胤又猝死,知道《金匮之盟》的只有赵普一个人了。赵普一直是反对"兄终弟及"的,他一直劝赵匡胤立自己的儿子,在太宗朝他不怎么受待见。一直到宋太宗在位6年后,赵普被政敌卢多逊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才拿出了《金匮之盟》这一大招,用来向赵二宣誓效忠买个平安。再说,赵普坚持的父子相传是他原则,并非看人下菜碟。后来赵光义问他传位问题时,他说:"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明确劝赵二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非弟弟赵廷美。(这段内容参见《宋史.宗室》)

5、说什么斧声烛影,是赵老大和赵二两人有互动,赵二避席退让,有斧子戳地的声音就附会为谋杀,这完全是凭空的想象。柱斧是个小玩意,用水晶制的小斧形状的礼器,砸核桃都不行。历代正史《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鉴》等都没有怀疑过宋太宗继位的合法性。所谓的斧声烛影不过是后代文人,望文生义,看热闹不嫌事大写出来的水军文章。

以上是我方观点,赵光义是正常继位的。谢谢主持人。

好了,正反双方都有了阐述,本主持人认为,说的都有道理,到底什么真相,我们也不知道,留给后人研究吧,我们就是来凑个热闹的。

关于赵匡胤的暴毙,确实有谜团;赵光义是否是篡位,确实没有证据。相对民间传说的热闹,正史一直没有认为赵光义的继位有什么问题。关于老赵横死,赵二阴谋夺权,是在近代才兴起的说法。不管怎么样,宋朝的第一次话事人变更,就有些怪异,在有儿子的情况下,兄终弟及做法还是难免让人遐想。后来太宗传真宗,仁宗传英宗,选谁接任宋哲宗,都是有故事发生。

最后把司马光揪出来说几句。前面几个闲篇里,我们总说司马光作为史学大家,经常被人质疑他写的东西有可信度问题。我们拿一个例子出来看看。就是他在《涑水纪闻》记录赵二得位这件事的记录几个笔误。

"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王继恩之误)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又遇医官贾德玄(程德玄之误),"乃告以故,叩门与之俱入见王,且召之。王大惊,犹豫不敢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入久不出。继隆促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遂与王雪下步行至宫门,呼而入。继隆使王且止其直庐,曰:'王且待于此,继隆当先入言之。'德玄曰:'便应直前,何待之有?'遂与俱进至寝殿。"下面这一段描述很有戏剧性:"宋后闻继隆至,曰:'德芳来耶?'继隆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

不是我们吹毛求疵,司马光你好歹是个臣子,记录本朝的太宗皇帝继位这么大的事,一共也没过去几十年,你就记错好几个人名。这几个人还不是无名小卒,都是能写进《宋史》的政府官员。宋朝的官家对文人太好,这事要搁在明朝清朝,司马光你可能变成司马抄家光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夺命二人转,斧声烛影带来的继位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