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是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他处的时代正是列国并峙,互相征战不休。
当时在黄河下游比较活跃的大国有齐、鲁、郑、宋、卫;
小国有邢、遂、谭、纪、杞。
大国又分两派,一派是郑、齐、鲁,一派是宋、卫。
小国也附属在各个大国一边。
两派的力量以郑、齐、鲁为强。
由于郑国发生内乱,渐渐中衰,齐国慢慢强大,逐渐成了各国的霸主。
此时,边境的各族也都发展起来。
北方的狄人开始南下,成为中原各国的严重威胁。
西方的戎人也开始东进,戎国经常侵犯鲁国和曹国,
北戎又侵犯郑国,山戎又进攻燕国,伊洛之戎又进攻周王室。
而南方的蛮人也跃跃欲试,想要北上。
边境民族内侵,与周王室的衰弱是分不开的。
在春秋之初周王还有些威信,自从鲁桓公五年(前707年)周郑绪葛之战,
周桓王的肩被郑祝聃射中,王师大败。
此后周王室就一蹶不振。
齐襄公四年(前694年)周王室发生内乱,庄王杀了周公黑肩。
晋献公二年(前675年),周王室的芜国、边伯、鲁父、子禽、祝危等大夫叛乱,
后经郑、虢出面调解才平息。
周惠王为了报答郑、虢,将虎牢以东送给郑国,把酒泉送给虢国。
于是王畿越来越小,威信也就越来越低。
管仲,又名夷吾,也称敬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
他的祖先是姬姓的后代,与周王室同宗。
父亲管庄是齐国的大夫,后来家道中衰,到管仲时已经很贫困。
为了谋生,管仲做过当时认为是微贱的商人。
他到过许多地方,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人,见过许多世面,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
他几次想当官,但都没有成功。
管仲有位好朋友鲍叔牙,两人友情很深。
他们俩一起经商。
在经商时赚了钱,管仲总是多分给自己,少分给鲍叔牙。
而鲍叔牙对此从不和管仲计较。
对此人们背地议论说,管仲贪财,不讲友谊。
鲍叔牙知道后就替管仲解释,说管仲不是不讲友谊,只贪图金钱。
他这样做,是由于他家贫困。多分给他钱,是我情愿的。
管仲三次参加战斗,但三次都从阵上逃跑回来。
因此人们讥笑他,说管仲贪生怕死,没有勇敢牺牲的精神。
鲍叔牙听到这讥笑后,深知这不符合管仲的实际情况,
就向人们解释说,管仲不怕死,因为他家有年迈的母亲,
全靠他一人供养,所以他不得不那样做。
管仲同鲍叔牙的友谊非常诚挚,他也多次想为鲍叔牙办些好事,不过都没有办成;
不但没有办成,反给鲍叔牙造成很多新困难,还不如不办好。
因此人们都认为管仲没有办事本领,鲍叔牙却不这样看,
他心里明白,自己的朋友管仲是个很有本领的人。
事情所以没有办成,只是由于机会没有成熟罢了。
在长期交往中,他们两人结下了深情厚谊,
管仲多次对人讲过: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
公元前674年,齐僖公驾崩,留下三个儿子,太子诸儿、公子纠和小白。
齐僖公死后,太子诸儿即位,是为齐襄公。
太子诸儿虽然居长即位,但品质卑劣,齐国前途令国中老臣深为忧虑。
当时,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
一双好友,给两个公子当师傅,实为美谈。
不过鲍叔牙当初对齐僖公令其辅佐公子小白很不满意,常常称病不出,
因为他认为“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
国君知道小白将来没有希望继承君位,又以为他没有才能,才让他辅佐小白。
而管仲却不以为然,当他了解内情后,
劝导鲍叔牙说:“国内诸人因厌恶公子纠的母亲,以至于不喜欢公子纠本人,
反而同情小白没有母亲。将来统治齐国的,非纠即白。:
公子小白虽然没有公子纠聪明,而且还很性急,但却有远虑。
不是我管仲,无人理解公子小白。
公子纠即使日后废兄立君,也将一事无成。
到时不是你鲍叔牙来安定国家,还有谁呢?”
这样,鲍叔牙听从了管仲的意见,出来接受任命,竭力尽心侍奉小白。
不久,齐襄公与其妹鲁桓公的夫人文姜秘谋私通,醉杀了鲁桓公。
对此,具有政治远见的管仲和鲍叔牙都预感到齐国将会发生大乱。
所以他们都替自己的主子想方设法找出路。
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君的女儿,因此管仲和召忽就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去躲避。
公子小白的母亲是卫君的女儿,卫国离齐国太远,
所以鲍叔牙就同公子小白跑到齐国的南邻莒国去躲避。
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去的地方虽然一南一西,
打算却都是一个,都是静观事态的发展,伺机而动。
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国内乱终于爆发。
齐襄公叔伯兄弟公孙无知因齐襄公即位后废除了他原来享有的特殊权利而恼怒,
勾结大夫闯入宫中,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国君。
公孙无知在位仅一年有余,齐国贵族又杀死公孙无知,一时齐国无君,一片混乱。
两个逃亡在外的公子,一见时机成熟,都想急忙设法回国,以便夺取国君的宝座。
齐国在公孙无知死后,商议拥立新君的各派势力中,
正卿高溪势力最大,他和公子小白自幼相好。
高溪又同另一个大夫国氏勾结,暗中派人急去莒国请公子小白回国继位。
公子小白接信后又和鲍叔牙仔细分析国内形势,然后向莒国借了兵车,日夜兼程回国。
鲁庄公知道齐国无君后,也万分焦急,立即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
后来发现公子小白已经先出发回国。
管仲于是决定自请先行,亲率30乘兵车到莒国通往齐国的路上去截击公子小白。
人马过即墨30余里,正遇见公子小白的大队车马。
管仲非常沉着,等公子小白车马走近,就操起箭来对准射去,
只听哨啷一声,一箭射中,公子小白应声倒下。
管仲见公子小白已射死;就率领人马回去。
其实公子小白没有死,管仲一箭射中他的铜制衣带勾上,公子小白急中生智装死倒下。
经此一惊,公子小白与鲍叔牙更加警惕,飞速向齐国挺进。
当他们来到临淄时,由鲍叔牙先进城里劝说,
齐国正卿高氏和国氏都同意护立公子小白为国君,
于是公子小白就进城,顺利地登上君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急需找到有才干的人来辅佐,因此就准备请鲍叔牙出来任齐相。
鲍叔牙诚恳地对齐桓公说:
臣是个平庸之辈,现在国君施惠于我,使我如此享受厚育,那是国君的恩赐。
若把齐国治理富强,我的能力不行,还得请管仲。
齐桓公惊讶地反问道:“你不知道他是我的仇人吗?
鲍叔牙回答道:“客观地说,管仲,天下奇才。他英明盖世,才能超众。”
齐桓公又问鲍叔牙:“管仲与你比较又如何?”
鲍叔牙沉静地指出:“管仲有五点比他强。
宽以从政,惠以爱民;
治理江山,权术安稳;
取信于民,深得民心;
制订礼仪,风化天下;
整治军队,勇敢善战。”
鲍叔牙进一步谏请齐桓公释掉旧怨,化仇为友,并指出当时管仲射国君,
是因为公子纠命令他干的,现在如果赦免其罪而委以重任,他一定会象忠于公子纠一样为齐国效忠。
管仲与公子纠一伙认为公子小白已死,再没有人与他争夺君位,也就不急于赶路。
六天后才到齐国。
一到齐国,没想到齐国已有国君,新君正是公子小白。
鲁庄公得知齐国已有新君后气急败坏,当即派兵进攻齐国,企图武装干涉来夺取君位。
齐桓公也不示弱,双方在乾时会战,结果鲁军大败,公子纠和管仲随鲁庄公败归鲁国。
齐军乘胜追击,进入鲁国境内。
齐桓公为绝后患,遣书给鲁庄公,叫鲁国杀公子纠。
交出管仲和召忽。否则齐军将全面进攻鲁国。
鲁庄公得知后与大夫施伯商量,施伯认为齐国要管仲不是为了报仇雪恨,而是为了任用他为政。
因为管仲的才干世间少有,他为政的国家必然会富强称霸。
假如管仲被齐国任用,将为鲁国的大患。
因此施伯主张杀死管仲,将尸首还给齐国。
鲁庄公新败,闻齐国大兵压境,早吓得心颤胆寒,没有听施伯的主张。
在齐国压力下,杀死公子纠,并将管仲和召忽擒住,准备将二人送还齐桓公发落,以期退兵。
召忽为了表达对公子纠的忠诚而自杀。
死之前对管仲说:“我死了,公子纠可说是有以死事之的忠臣了;
你活着建功立业,使齐国称霸诸侯,公子纠可说是有生臣了。
死者完成德行,生者完成功名。死生在我二人是各尽其份了,你好自为之吧。”
管仲抱着“定国家,霸诸侯”的远大理想,被装入囚车,随使臣回国。
在回齐国的路上,管仲生怕鲁庄公改变主意,为了让役夫加快赶路,就心生一计,
即兴编制了一首悠扬激昂的黄鹄之词,用唱歌给他们解除疲劳为名,教他们唱歌。
他们边走边唱,越唱越起劲,越唱走的越快,本来两天的路程,结果一天半就赶到了。
鲁庄公果然后悔,管仲乃天下奇才,若大用于齐,齐桓公无疑如虎添翼,不如先除掉此患。
待他醒悟过来派兵追赶时,早已来不及了。
管仲一路恐慌,最后平安到了齐国,鲍叔牙正在齐国边境堂阜迎接他。
老友相逢,格外亲切。
鲍叔牙马上命令打开囚车,去掉刑具,又让管仲洗浴更衣,表示希望能辅助齐桓公治理国家。
稍事休息后,管仲对鲍叔牙说:“我与召忽共同侍奉公子纠,既没有辅佐他登上君位,
又没有为他死节尽忠,实在惭愧。
现在又去侍奉仇人,那该让天下人多么耻笑呀!”
鲍叔牙诚恳地对管仲说:“你是个明白人,怎么倒说起糊涂话来。
做大事的人,常常不拘小节;
立大功的人,往往不需他人谅解。
你有治国的奇才,桓公有做霸主的远大志愿,如你能辅佐他,日后不难功高天下,德扬四海。”
作好管仲的工作后,鲍叔牙赶回临淄,向齐桓公报告。
经鲍叔牙的建议,齐桓公同意选择吉祥日子,
以非常隆重的礼节,亲自去迎接管仲,以此来表示对管仲的重视和信任。
同时也让天下人都知道齐桓公的贤达大度。
此后,齐桓公经常同管仲商谈国家大事。
一次齐桓公召见管仲,首先把想了很久的问题摆了出来。
“你认为现在的国家可以安定下来吗?”
管仲通过这个阶段的接触,深知齐桓公的政治抱负,但又没有互相谈论过,
于是管仲就直接了当地说:“如果你决心称霸诸侯,国家就可以安定富强,
你如果要安于现状,国家就不能安定富强。”
齐桓公听后又问:“我现在还不敢说这样的大话,等将来见机行事吧!”
管仲被齐桓公的诚恳所感动,他急忙向齐桓公表示:“君王免臣死罪,这是我的万幸。
臣能苟且偷生到今天,不为公子纠而死,
就是为了富国家强社稷;如果不是这样,那臣就是贪生怕死,一心为升官发财了。”
说完,管仲就想告退。
齐桓公被管仲的肺腑之言所感动,便极力挽留,并表示决心以霸业为己任,希望管仲为之出力。
后来,齐桓公又问管仲,“我想使国家富强、社稷安定,要从什么地方做起呢?”
管仲回答说:“必须先得民心。”
“怎样才能得民心呢?”齐桓公接着问。
管仲回答说:“要得民心,应当先从爱惜百姓做起;
国君能够爱惜百姓,百姓就自然愿意为国家出力。”
“爱惜百姓就得先使百姓富足,百姓富足而后国家得到治理,那是不言而喻的道理。
通常讲安定的国家常富,混乱的国家常贫,就是这个道理。”
这时齐桓公又问:“百姓已经富足安乐,兵甲不足又该怎么办呢?”
管仲说:“兵在精不在多,兵的战斗力要强,士气必须旺盛。
士气旺盛,这样的军队还怕训练不好吗?”
齐桓公又问:“士兵训练好了,如果财力不足,又怎么办呢?”
管仲回答说:“要开发山林、开发盐业、铁业,发展渔业,以此增加财源。
发展商业,取天下物产,互相交易,从中收税。
这样财力自然就增多了。军队的开支难道不就可以解决吗?”
经过这番讨论,齐桓公心情兴奋,
就问管仲:“兵强、民足、国富,就可以争霸天下了吧?”
但管仲严肃地回答说:“不要急,还不可以。争霸天下是件大事,切不可轻举妄动。
当前迫切的任务是百姓休养生息,让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不然很难实现称霸目的。”
由于管仲系统地论述了治国称霸之道,使齐桓公的全部问题都迎刃而解,
不久就拜管仲为相,主持政事,为表示对管仲的尊崇,称管仲为仲父。
管仲为齐相后,根据当时形势,对齐国进行了了一系列改革。
在行政方面:
划分和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
十五个士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齐桓公自己管理五个乡,上卿国子和高子各管五个乡。
把国政分为三个部门,制订三官制度。
官吏有三宰。工业立三族,商业立三乡,川泽业立三虞,山林业立三衡。
郊外三十家为一邑,每邑设一司官。十邑为一卒,每卒设一卒师。
十卒为一乡,每乡设一乡师。三乡为一县,每县设一县师。
十县为一属,每属设大夫。
全国共有五属,设五大夫。
每年初,由五属大夫把属内情况向齐桓公汇报,督察其功过。
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
军队方面,
管仲强调寓兵于农,规定国都中五家为一轨,每轨设一轨长。
十轨为一里,每里设里有司。
四里为一连,每连设一连长。
十连为一乡,每乡设一乡良人,主管乡的军令。
战时组成军队,每户出一人,一轨五人,五人为一伍,由轨长带领。
一里五十人,五十人为一小戍,由里有司带领。
一连二百人,二百人为一卒,由连长带领。
一乡二千人,二千人为一旅,由乡良人带领。
五乡一万人,立一元帅,一万人为一军,由五乡元帅率领。
齐桓公、国子、高于三人就是元帅。
这样把保甲制和军队组织紧密结合在一起,
每年春秋以狩猎来训练军队,于是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同时又规定全国百姓不准随意迁徙。
人们之间团结居住,做到夜间作战,只要听到声音就辨别出是敌我;
白天作战,只要看见容貌,大家就能认识。
为了解决军队的武器,规定犯罪可以用盔甲和武器来赎罪。
犯重罪,可用甲与车戟赎罪。
犯轻罪,可以用值与车戟赎罪。
犯小罪,可以用铜铁赎罪。
这样可补充军队的装备不足。
在经济方面,
管仲提出“相地而衰”的土地税收政策,
就是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来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
这样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又提倡发展经济,积财通货,设“轻重九府”,
观察年景丰歉,人民的需求,来收散粮食和物品。
又规定国家铸造钱币,发展渔业、盐业,鼓励与境外的贸易,齐国经济开始繁荣起来。
由于管仲推行改革,齐国出现了民足国富、社会安定的繁荣局面,
齐桓公对管仲说:“现在咱们国富民强,可以会盟诸侯了吧?”
管仲谏阻道:“当今诸侯,强于齐者甚众,南有荆楚,西有秦晋,
然而他们自逞其雄,不知尊奉周王,所以不能称霸。
周王室虽已衰微,但仍是天下共主。
东迁以来,诸侯不去朝拜,不知君父。
您要是以尊王攘夷相号召,海内诸侯必然望风归附。”
管仲说的“尊王攘夷”,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认周天子的共同领袖的地位;
联合各诸侯国,共同抵御戎、狄等部族对中原的侵扰。
攘夷于外,必须尊王。
尊王成为当时一面正义旗帜。
齐桓公二年(前684年),齐桓公借报收纳公子纠之仇,出兵伐鲁。
当时鲁国刚被齐国打败不久,元气尚未恢复,齐兵压境,举国上下一片恐慌。
恰巧鲁国曹刿出来为鲁庄公出谋献计,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把齐国打败。
鲁国胜利后又去侵犯宋国、齐国为了报复长勺之败,又勾结宋国来攻打鲁国。
由于鲁庄公采纳大夫公子偃的建议,在秉丘(今山东巨野西南)打败宋军。
宋军一败,齐军自然也就撤走。
次年,宋国为了昭雪秉丘之耻,又兴兵攻鲁,
鲁庄公发兵抵抗,趁宋兵还没站住阵脚就发动猛攻,结果宋国被打得惨败。
宋国连.吃败仗,国内又发生内乱。
大夫南宫长万杀了新立的郑闵公,不久宋贵族又杀了南宫父子。
宋国的内乱,鲁国的战败,使他们的力量大为削弱。
谭国(今山东济南东)是齐国西邻的小国。
齐桓公出奔时曾经过这里,当时谭国君对齐桓公很不礼貌,齐桓公继位,谭国也没派遣使臣祝贺。
按照春秋的礼法,象谭国这样失礼,遭到谴责是自然的。
齐桓公对此极为不满,因此管仲建议出兵问罪。
谭国本来很小,力量十分微弱,怎能经受齐国大兵的进攻。
结果很快就被齐国消灭。齐国没费力气消灭了谭国,扩大了国土。
齐桓公五年(前681年),在管仲的建议下,
齐国与宋、陈、蔡、郑等国在齐的北杏(今山东聊城东)会盟,商讨安定宋国之计。
遂国(今山东肥城南)也被邀请,但没有参加。
管仲为了提高齐国的威望,就出兵把遂国消灭。
鲁国本来比较强大,但因接连被齐国打败,又看到诸侯国都服从齐国,
不服从齐国的遂、谭两国又被消灭,所以也屈服了齐国。
不久,齐国与鲁国和好,在柯(今山东东阿西南)会盟。
这次会盟很隆重,会场布置庄严。
修筑高坛,两边大旗招展,甲士列士,十分威武。
齐桓公和管仲正坐坛上。
就在这次会盟中,发生了著名的曹沫劫盟事件。
会盟规定,只许鲁君一人登坛,其余随员在坛下等候。
当鲁庄公与卫士曹沫来到会场,将要升阶入坛时,会盟宾相告诉他,不准曹沫升坛。
曹沫戴盔披甲,手提短剑紧跟鲁庄公身后,对宾相瞪大圆眼,怒目而视,眼角几乎都要瞪裂了,
吓得宾相后退几步,鲁庄公与曹沫就顺阶入坛。
鲁庄公与齐桓公经过谈判,然后准备歃血为盟,
正在这时,曹沫突然拔剑而起,左手抓住齐桓公的衣袖,右手持短剑直逼齐桓公。
顿时齐桓公左右被吓的目瞪口呆。
此时管仲沉着勇敢,急忙插进齐桓公与曹沫中间,用身体保护住齐桓公,
然后问“将军要干什么?”
曹沫正然道:“齐强鲁弱,大国侵略鲁国,欺人太甚。
现在鲁国城破墙毁,几乎快要压到齐国。请考虑怎么办?”
齐桓公见形势不妙,马上答应归还占领的鲁国土地。
诺约草成,曹沫收剑徐步回位,平息如初,谈笑如故。
会盟结束,鲁国君臣胜利回国。
齐桓公君臣却愤愤不乐,许多人都想毁约,齐桓公也有这种想法。
管仲不同意毁约,劝说齐桓公:“毁约不行,贪图眼前小利,求得一时痛快,
后果是失信于诸侯,失信于天下。权衡利害,不如守约,归还占领的鲁国国土为好。”
齐桓公听取了管仲的意见。
不久宋国叛齐,次年齐桓公邀请陈、曹出兵伐宋,又向周王室请求派兵伐宋。
周王室派大臣单伯带领王师,与三国军队共同伐宋,结果宋国屈服了。
这时,鲁、宋、陈、蔡、卫都先后屈服齐国,谭、遂两国早已消灭,只有郑国还在内乱。
管仲因此建议齐桓公出面调解郑国内乱,以此来提高齐国的地位,加速实现做霸主的目的。
郑国自厉公回国杀了子仪,又杀了恩人傅瑕,逼死大夫原繁,登位称君后,为巩固君位,就要联合齐国。
管仲抓住这一时机,建议齐桓公联合宋、卫、郑三国,又邀请周王室参加,
于齐桓公六年:(前680年)在鄄(今山东鄄城)会盟。’
第二年齐桓公又以自己名义召集宋、陈、卫、郑又在鄄会盟。
这次会盟开的很成功,取得圆满成果。
从此齐桓公已成为公认的霸主。
晋献公十年(前667年)冬,齐桓公见郑国已屈服于齐国,
就召集鲁、宋、陈、卫、郑、许、滑、滕等国君,又在宋国的幽会盟。
周惠王也派召伯参加。
这是一次空前盛会,几乎全部中原国家都参加了这次会盟。
在这次盟会上,周天子的代表召伯又以天子的名义,向齐桓公授予侯伯的头衔。
从此齐桓公便成了名副其实的霸主。
晋献公十五年(前662年)鲁国发生内乱,
鲁庄公死后,鲁闵公即位,不久被庆父杀死,
鲁僖公即位,庆父畏罪自杀。
僖公为了巩固君位,与齐国会盟于落姑,从此鲁国也安定下来。
至此,齐桓公威望布于天下,德名远播诸侯。
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了他的霸业。
正当中原各国逐渐承认了齐国的盟主地位时,边境少数民族狄人和山戎人也逐渐发展起来。
他们屡屡举兵犯境,给中原各国造成了严重威胁。
周惠王十四年(公元前664年),山戎趁机统兵万骑,攻打燕国,
企图阻止燕国通齐,燕庄公抵挡不住,告急于齐桓公。
齐桓公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南方楚国,本来不想支援燕国。
但管仲认为,当时为患一方的,南有楚国,北有山戎,西有狄,都是中原诸国的祸患。
国君要想征伐楚国,必须先进攻山戎,北方安定,才能专心去征伐南方。
如今燕国被犯,又求救于我国,举兵率先伐夷,必能得到各国的拥戴。
齐桓公深以为然,遂举兵救燕。
山戎闻齐师大队人马将至,掳掠大量财物解围而去。
齐军与燕军合兵一处,北出蓟门关追击,杀得山戎兵落荒而逃。
山戎首领带着残兵败将逃入孤竹国(今河北西北部)。
齐军一鼓作气,兵围孤竹国,孤竹国派人诈降齐军,献上山戎首领首级,
谎称孤竹国国君已弃国逃往沙漠。
齐桓公以降将为前部,率军追赶。
孤竹国降将将齐军诱入荒漠,自己则乘人不备逃之夭夭。
此时天色已晚,放眼望去只见茫茫一片平沙,狂风卷地,寒气逼人,齐军前后队失去了联系。
齐桓公有些不知所措,忙向管仲求教解危之计。
管仲沉吟片刻,遂让随行兵士敲锣打鼓,使各队闻声来集,屯扎一处,挨至天明。
谁知,天虽已亮,沙漠中却炎热异常,又无饮水,一望无际的沙漠难辨方向,全军将士焦急万分。
管仲见状,忙向齐桓公建议道:“臣听说老马识途,燕马多从漠北而来,也许熟悉此地,
大王不妨令人挑选数匹老马放行,或许可以寻见出路。”
齐桓公依其言,命人取数匹老马,放之先行,军队紧随其后,果然走出险地。
孤竹国国君见齐燕大军被诱入沙漠,便举兵攻进无棣城,赶走了守城的燕兵,
躲避在山谷中的百姓也随着回城。
管仲见此情形,灵机一动,计上心来。
他命令将士数人扮作百姓混入城中,半夜举火为应。
然后,又分三路攻打无棣城的东南西三门,只留下北门让敌军逃跑,
教王子成父和隰朋率一队兵马埋伏在北门之外。
当天夜里、忽见城中四五处火起,齐军内应砍开城门,放大军兵马入城。
孤竹国国君见势不妙,率众夺路而逃,直奔北门。
谁知一行人刚刚冲出北门;路旁突然伏兵四起,截住了孤竹国的君臣等数人。
两军厮杀,孤竹国国君死于乱军之中。
齐桓公灭了令支、孤竹,辟地500里,悉数赔给了燕庄公。
诸侯莫不畏齐之威,感齐之德。
在救燕时,鲁国也表示出兵支援,但实际鲁国按兵未动。
对此齐桓公很气愤,想出兵惩罚鲁国。
管仲不同意这样做,他劝说齐桓公:“鲁国是齐国的近邻,不能为了一点小事就出兵,影响不好。
为了齐国的声誉,我们可主动改善两国关系。
这次征燕胜利,得到一些中原没有的战利品,
不如送给鲁国一些,陈列在周公庙里。”
齐桓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赞成了这个意见。
这样做对鲁国上下震动很大,其他各国反映也很好。
当时西北方的狄人也起兵进攻中原,先攻邢国(今河北邢台),气焰嚣张。
作为霸主的齐桓公,当然不能置之不理。
管仲也很关心这个问题,他向齐桓公说:“戎狄性情十分残暴,贪得无厌。
诸夏各国都是亲戚,彼此关心,一国有难,大家都应相助,不能袖手不理。
满足现状的安乐是很危险的,出兵救邢才是上策。”
齐桓公很欣赏管仲的想法,就派兵救邢国,邢国很快得救。
不久狄人又出兵攻卫国,卫懿公被杀,卫国灭亡。
狄人又追赶卫国百姓到黄河沿岸。
宋国出兵救出卫国百姓七百三十人。加上共、滕两邑的居民一共五千人。
就在曹邑(今河南滑县)立卫戴公为国君。
刚刚恢复的卫国,处境十分困难。
齐桓公、管仲派了公子无亏带着五百乘车马和三千名甲士来武装卫国,戎守曹邑。
又给卫君带来乘马祭服,还给卫君夫人带来乘车和锦帛。
此外还有牛羊猪狗鸡等三百余只。
又帮助修建宫殿。
邢国还未恢复,狄人又来第二次洗劫。
晋献公十八年(前659年),狄人攻邢,形势十分严重。
齐桓公和管仲立即联合宋、曹救邢。
当齐、宋、曹军队到达时,邢国百姓如见亲人,纷纷投奔,狄人被打退。
邢国又被狄人洗劫一空。
于是齐桓公和管仲同宋、曹两国,
帮助邢国把都城迁到夷仪(今聊城西南),这里靠近齐国,较为安全。
使破乱的邢国得到安定。
邢、卫两国都遭狄人洗劫,在齐桓公、管仲的主持下,得以复国。
当时人们都赞赏地说:邢国人迁进新都城,好象回到了老家;
恢复后的卫国,人们心情高兴,也忘记了亡国的悲痛。
楚国一直是南方的强国。自晋献公十一年(前666年)伐郑开始,一直在准备北上。
晋献公十八年(前659年),楚国又出兵郑国。
齐桓公与管仲约诸侯共同救郑抗楚。
由于楚国不断攻郑,齐桓公和管仲约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组成联军南下,
首先一举消灭蔡国,直指楚国。
楚国在大军压境的形势下,派使臣屈完出来谈判。
屈完见到齐桓公就问:“你们住在北海,我们住在南海,相隔于里,任何事情都不相干涉。
这次你们到我们这里来,不知是为了什么?”
管仲在齐桓公身旁,听了之后就替齐桓公答道:
“从前召康公奉了周王的命令,曾对我们的祖先太公说过,
五等侯九级伯,如不守法你们都可以去征讨。
东到海,西到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都在你们征讨范围内。
现在,你们不向周王进贡用于祭祀的滤酒的包茅,公然违反王礼。
还有昭王南征,至今未回,这事也不是与你们无关。
我们现在兴师来到这里,正是为了问罪你们。”
屈完回答说:“多年没有进贡包茅,确实是我们的过错。
至于昭王南征未回是发生在汉水,你们只好去汉水边打听好了。”
齐桓公见楚使屈完的态度不软不硬,就命令大军在陉(今河南郾城南)驻扎下来。
南北两军相峙,从春季到夏季,已经半年。
楚国又派屈完和齐桓公、管仲谈判。
齐桓公管仲早就无意打仗,只是想通过这次军事行动来显示霸主的威风,吓唬楚国罢了。
所以他们很快就同意与屈完谈判,并达成协议,将军队撤到召陵(今河南偃县)。
齐桓公为了炫耀兵力,就请屈完来到军中与他同车观看军队。
齐桓公指着军队对屈完说:“指挥这样的军队去打仗,
什么样的敌人能抵抗得了了指挥这样的军队去夹攻城寨,有什么样的城寨攻克不下呢?”
屈完很沉静地回答;“国君,你若用德又来安抚天下诸侯,谁敢不服从呢?
如果只凭武力,那么我们楚国可以把方城山当城,把汉水当池,城这么高,池这么深,
你的兵再多,恐怕也无济于事。”
回答得委婉有力。
为形势所迫,齐桓公同意与楚国结盟。这样南北军事对峙就体面的结束了。
公元前651年,周惠王去世。
齐桓公会同各诸侯国拥立太子郑为天子,这就是周襄王。
周襄王即位后,命宰孔赐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以表彰其功。
齐桓公召集各路诸侯大会于蔡丘(今河南兰考、民权县境),举行受赐典礼。
受赐典礼上,宰孔请周襄王之命,因齐桓公年老德高,不必下拜受赐。
齐桓公想听从王命,管仲从旁进言道:“周王虽然谦让,臣子却不可不敬。”
齐桓公于是答道:“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敢贪王命,而废臣职吗?”
说罢,只见齐桓公疾走下阶,再拜稽首,然后登堂受胙。
众诸侯见此,皆叹服齐君之有礼。
齐桓公又重申盟好,订立了新盟。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蔡丘之盟”。
这是齐桓公霸业的顶峰。
至此,经过近30年的苦心经营,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
先后主持了三次武装会盟,六次和平会盟;
还辅助王室一次,史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桓公成为公认的霸主。
管仲虽然为齐桓公创立霸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但他谦虚谨慎。
周襄王郑五年(前647年),周襄王的弟弟叔带勾结戎人进攻京城,王室内乱,十分危机。
齐桓公派管仲帮助襄王平息内乱。
管仲完成得很好,获得周王赞赏。
周襄王为了表示尊重霸主的臣下,准备用上卿礼仪设宴为管仲庆功,但管仲没有接受。
最后他接受了卞卿礼仪的待遇。
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为齐桓公创立霸业呕心沥血的管仲患了重病,
齐桓公去探望他,询问他谁可以接受相位。
管仲说:“国君应该是最了解臣下的。”
齐桓公欲任鲍叔牙,
管仲诚恳地说:“鲍叔牙是君子,但他善恶过于分明,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这样是不可以为政的。”
齐桓公问:“易牙怎样?”
管仲说:“易牙为了满足国君的要求不惜烹了自己的儿子以讨好国君,没有人性,不宜为相。”
齐桓公又问:“开方如何?”
管仲答道:“卫公子开方舍弃了做千乘之国太子的机会,屈奉于国君15年,父亲去世都不回去奔丧,
如此无情无义,没有父子情谊的人,如何能真心忠于国君?
况且千乘之封地是人梦寐以求的,他放弃千乘之封地,俯就于国君,他心中所求的必定过于千乘之封。
国君应疏远这种人,更不能任其为相了。”
齐桓公又问:“易牙、开方都不行,那么竖刁怎样?
他宁愿自残身肢来侍奉寡人,这样的人难道还会对我不忠吗?”
管仲摇摇头,说:“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是违反人情的,这样的人又怎么能真心忠于您呢?
请国君务必疏远这三个人,宠信他们,国家必乱。”
管仲说罢,见齐桓公面露难色,便向他推荐了为人忠厚,不耻下问、居家不忘公事的隰朋,
说隰朋可以帮助国君管理国政。
遗憾的是,齐桓公并没有听进管仲的话。
易牙听说齐桓公与管仲的这段对话,便去挑拨鲍叔牙,说管仲阻止齐桓公任命鲍叔牙。
鲍叔牙笑道:“管仲荐隰朋,说明他一心为社稷宗庙考虑,不存私心偏爱友人。
现在我做司寇,驱逐佞臣,正合我意。如果让我当政,哪里还会有你们容身之处?”
易牙讨了个没趣,深觉管仲交友之密,知人之深,于是灰溜溜地走了。
不久管仲病逝。
齐桓公不听管仲病榻前的忠言,重用了易牙等三人,结果酿成了一场大悲剧。
二年后,齐桓公病重。
易牙、竖刁见齐桓公已不久于人世,就开始堵塞宫门,假传君命,不许任何人进去。
有二宫女乘人不备,越墙人宫,探望齐桓公;桓公正饿得发慌,索取食物。
宫女便把易牙、竖习作乱,堵塞宫门,无法供应饮食的情况告诉了齐桓公。
桓公仰天长叹,懊悔地说:“如死者有知,我有什么面目去见仲父?”
说罢,用衣袖遮住脸,活活饿死了。
桓公死后,宫中大乱,齐桓公的几个公子为争夺王位各自勾结其党羽,互相残杀,
致使齐桓公的尸体停放在床上六七十天无人收殓,尸体腐烂生蛆,惨不忍睹。
第二年三月,宋襄公率领诸侯兵送太子昭回国,
齐人又杀了作乱的公子无亏,立太子昭为君,即齐孝公。
经过这场内乱,齐国的霸业开始衰落。
中原霸业逐渐移到了晋国。
管仲的一生,不仅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
还给后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
书中记录了他的治国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管仲是位思想家,他主张法治。
全国上下贵贱都要守法,赏罚功过都要以法办事。
他认为国家治理的好与坏,根本在于能否以法治国。
管仲非常重视发展经济,他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也就是国家的安定与不安定,人民的守法与不守法,与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
管仲思想中有不少可贵的地方,
如他主张尊重民意,他说“顺民心为本”,“政之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管仲的思想对后代影响很大。
当然,管仲是春秋时代的历史人物,所以他也有历史局限。
如为齐桓公创立霸业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在改革中主要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等。
虽然这样,管仲仍不失为一位大政治家、思想家,在历史上有过巨大贡献。
孔子就称赞管仲说:“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一匡天下。
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
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