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嘉峪关

嘉峪关第一站:关城。

6月22日早,我和费丽敏抵达嘉峪关,打车到金华宾馆——这个地方是曼曼推荐的,她说环境好,离唐人美食街很近。

放下行李,我们打车直奔关城。这个出租车师傅极其烦人,一路上游说我们包车,带我们逛景点,又说三个景点间没有车辆通行,很不方便。

我反感,没有搭理,费丽敏见他说话不靠谱,一一戳穿他的谎话,下车后又告诉我,我们出门旅游,不要问别人,一切都可以手机查的,自己了解,还有不要暴露自己的信息。

听她这么一说,才明白自己犯了错,从火车站坐上去金华宾馆的出租车,我就一路向师傅打听这边的情况,人家问我从哪来,全都据实相告,原来这是不妥的。

嘉峪关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为长城终点(据说历史考证,西边长城建得比东边早)依山筑关,居高凭险,自古为东西交通要冲,被誉称为"天下雄关",是古时重要的防御系统。

跟着别人的团,听导游讲解,知道古时出了嘉峪关,就是关外了,相当于出了国。

城楼上“嘉峪关”的石刻材料据说是制作“夜光杯”的材料,这不禁令我端详了许久,《凉州词》里有“葡萄美酒夜光杯”,那引人遐思的酒杯就是用这样的玉石做成的么?

后来在唐人美食街的特产店,看到了杯身圆润,薄而透亮的碧色玉杯,果然很漂亮。

知道了“瓮城”的高明之处:城墙高达十几米,主城门与瓮城门通常不在一条直线上,攻入瓮城的敌军面对高墙,无法破门而入,后面的敌军拥堵,又退出不得,这时如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守军即可对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

了解了“关照”的来历:清初嘉峪关实行“关照”制度,“关”指边塞的关口,“照”指出关的身份凭证。出关的人需要持有关照,可以视为早期的护照,而签发关照的部门,类似于今天的边检或海关。今天“多多关照”的客套话中的“关照”一词就是来自嘉峪关和其他关城的“关照”制度。

还有“击石燕鸣”的动人传说: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一日,两燕出关,日暮,雌燕先归,及至雄燕飞回,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遂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之声,也一直悲鸣到死。死后其灵不散,击墙有“啾啾”的燕鸣声。

从此以后,游人到此,都要击墙听燕鸣,以至墙面击痕累累。为了保护城墙,现在已将击墙改为击石,依然能听到燕鸣。

导游说,产生这样神奇现象的原因是由嘉峪关建筑结构的特殊性造成的。关城墙体表面平实,向上呈梯形倾斜,墙角呈喇叭状,下小上大,所以以石击墙,或两石相击,就会发出连续的啾鸣回音。

古时候,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的燕鸣视为吉祥之声。

在西瓮城楼的后檐台上放着一块定城砖: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官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官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官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地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官一听,不敢再追究。从此,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谁也不敢搬动。

以上内容,记得不清楚的部分,借助了百度百科的力量[微笑]

我后来发现,嘉峪关的柳树和别处不同,树枝弯曲成波浪状,细长的柳叶上结着大小不一的青色果状物。导游说,这是嘉峪关独特的水质与土壤所致,它叫美人柳。

关城门口有10元/人次的观光车,实在不需要坐,因为它只行驶不到五百米的距离。关城、悬壁长城、天下第一墩是套票,三个景点门票一共110元,仅供参考。

2019.6.26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路上——嘉峪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