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于还是对那些名家“下手”了……

最近的天气可谓是“乍暖还寒”,不断提醒着我们“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春》)。

但不知为什么,无论是“如烟杨柳三月天”还是“日暮天寒雪满山”,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总会有足够的理由,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写下诗文。

先不论这些作者基于什么原因去写了文章,毫无疑问的是,这些佳作大部分都成为了考生笔下的阅读理解题(尴尬)……

调侃归调侃,虽然可能连作者本人也很无奈,但既然是考试,学生朋友们还是要认真对待的。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的散文阅读有什么需要重点关注的知识点。

这次,就先拿“名家”下手吧~

1.

鲁迅 《社戏》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说到优秀的散文肯定避不开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此小节便是节选于其中的《社戏》一文。此节中的环境描写非常出彩,但也隐藏了很多散文阅读的知识点:

散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写景并非只为写景,更多地要根据文章所写的景物来挖掘作者的思想感情、

观点倾向和写作目的。

2.

朱自清 《背影》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朱自清的《背影》无疑是公认的散文佳作,无论是“父亲”的经典形象还是对父亲在站台上所做的一系列动作的细致描写,都值得称道。

肖像描写人物形象也是散文阅读理解题中用来频繁出题的知识点。

肖像描写:即对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外部特征进行描写,

达到以形传神的效果。

散文人物分析的方法和小说类似,但与小说不同的是,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不及小说中的丰满、完整。要根据散文中的重点描写人物的段落,集中概括。

3.

周作人 《故乡的野菜》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

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

周作人是出了名的散文大家,读他的散文总能感觉到文人特有的“情调”。但因为大家们都是博学多识,写起散文来总有“东扯一笔,西插一话”的感觉,难免找不到主旨。

要想把握散文主旨。必须:

关注段落中心句

了解文章结构层次关系

从体会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

关于散文阅读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有哪些?如何将知识点应用到真题上?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8橙云课】,来听3月23日(周六)晚19:30——20:30【高考语文直通班】的课程哦~

【课程内容和开课时间】

【主讲老师】

【联系方式】微信搜索【8橙云课】或直接添加助教老师微信号:mzzj01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终于还是对那些名家“下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