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看边想边写9-第二周问答

《薛兆丰的经济学课》

第2周问答丨帮助弱者,才叫慈善

你好,我们开始第二周的问答时间了。

1. 学习贵在坚持,留言宜短不宜长

这一节没有干货,可以跳过。

学习进入第二周,同学们交作业、写留言的积极性非常的高,我花了好多时间看大家的留言,有时候隔几个小时再查看一下后台,又见到好几百条新留言,而且有些留言,写得特别长。
我想提个醒:
第一,是咱们的学习刚开始的时候,积极性很高,这当然是好事。但是贵在坚持,要一步一个脚印的,慢慢进步;
第二,留言、作业都是一个道理,写长容易写短难,越是经过仔细思考的回答,就越是言简意赅。别的同学也更容易从你的回答中得到启发。
所以我建议大家在写留言的时候,不用急,先有个谋篇布局,先把中心思想写清楚了。这样写出来的留言更容易被选中,供大家分享。
上个礼拜的模块,我们讲了好几个重要的问题:第一个讲理性和非理性,是不是经济学的基础的问题;第二是讲人性自私和不自私,是不是经济学的基础的问题;然后我们还讲了铅笔的故事,以及商业是最大的慈善这个观点。
看了大家的留言,我有几点想要补充的。

2.经济学规律,不因人的理性与否而转移

关于经济学是不是建立在“人是理性的”这一个假设的基础上,我希望大家能够把握课程的重点,那就是:经济学所研究的规律本身,不以人是理性的还是不理性的为转移。
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说,阿尔钦(Armen Alchian)1950年的文章《不确定性,进化和经济理论》,给经济学找到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因为人具体是理性还是不理性的,跟它没关系。
当然,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知道,人经常是不理性的。因为要理性,是非常痛苦的事情,要追求事件的真相,要客观、理智地去思考,是非常痛苦的事情。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你能够观察到很多这样的现象:那就是如果一个人不理性的话,他承受的成本、他承受的代价不是那么高的话,人们就宁愿不理性;但是如果他们承担的代价足够高的话,他们就会变得比较理性。
比方说,如果你在大学食堂吃饭,两个食堂之间它们的鸡腿的价格有差别,一个贵5毛钱,一个便宜5毛钱。这个差别你可能很容易知道,那是因为5毛钱也是钱,如果你随便选餐厅的话,那你就要为自己的非理性付出代价。
但是倒过来,我问你,地球的历史到底是三十亿年还是五十亿年呢?你们会说这无所谓,三十亿、五十亿虽然差很远,但随便吧,多少都行。为什么?那是因为,地球的历史到底是多少,跟你其实没什么关系。你在这个问题上非理性的话,你不会付出什么代价。

理性与非理性本没有高下之分,它们只是生存策略。生命脆弱的人当然就要活得非理性一点,因为死亡是大概率事件,做长远打算是不对的。相反,在安全环境中,做理性长远的打算是对的,因为自己会活得很长远这件事的概率很大。

3.人们思想中的伪劣商品,比你想象的更多

我跟你讲一个我印象很深的事情,那也不过是十来年前的事情。
当时我在美国华盛顿一家中餐厅吃饭,当时吃饭的时间比较晚了,厨师已经下班了,他们就坐在另外一桌聊天,我就不小心听到这些厨师的聊天内容。其中一位厨师说:“你们说地球是圆的,这一点我不太相信,你想想地球是圆的,这好像一个鸡蛋,那谁站在下面呢?”
我听了这样的言论,非常惊讶,这是公元2000年以后的世界,竟然有人还怀疑地球是圆的这个观点。但其实我想想,这也不奇怪,因为地球到底是圆的还是方的,对这些厨师的生活并没有造成任何的影响。他们在这些问题上非理性那可能才是理性的。
所以我经常觉得,在我们的现实世界里面,我们吃的穿的用的,这些商品当中的伪劣商品,比我们脑子里面的伪劣商品要少得多。

这些厨师搞不清地球是不是圆的,是一个很正确的策略。因为对他来说,研究万有引力远没有研究厨艺重要。我们天生不倾向于研究那些看似与自己生活无关又难以理解的事情,确实能生下来很多精力来关心眼前的生存问题,这是个好策略。进一步延伸这个例子的话,就是有很多人会关心很多与自己生活很遥远的事情,例如八卦、无营养的新闻等,对自己的生活反而没有那么认真的剖析。
话又说回来,跨界知识在这个时代又很重要。知识连接产生价值的例子层出不穷,所以还是要保持好奇心,在学有余力的时候多了解点东西。

为什么呢?因为现实生活中,如果你买一件伪劣商品,你是会感受到的。你买一副眼镜,如果看东西还是不清楚的话,你是知道的。但是如果你思想里面有许多伪劣商品,只要不影响你的生活,那它们就会长期和你共存。
我再给你举一个理性和不理性对比的例子:你说发脾气是理性还是不理性?当然,发脾气不理性。但是我问你,你是经常跟上司发脾气还是经常跟下属发脾气呢?当然跟下属发脾气的机会要多于跟上司发脾气的机会。为什么?因为你哪怕是不理性的,你也是理性地去选择不理性。
所以,我们称之为“理性胡闹”,英文叫 Rational irrationality。

在准备发脾气的时候,我们在潜意识中理性地计算着后果。

4.随大流与特立独行,成功率不相上下

在我们讲理性的那一节课里面,我留了一个作业,当时是问:“识时务随大流和特立独行,哪一个更容易成功?”同学们有各种各样的答案,我自己的答案是:不知道。
你知道吗?阿尔钦在他1950年的文章里面就有一句警句,他说,"Nothing succeeds like success",译成中文就是“成功是最大的成功”,你真的成功了,说什么都是对的。
问题是你怎么才能成功呢?如果特立独行,失败了,人家就会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如果你特立独行成功了,人家会说你把握了时代的脉搏。你去听听很多管理学的课,他们有时候会说做事情要果断,有时候又会说做事情要有耐心,到底果断好还是耐心好?其实不知道。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历年高考最热门的专业,它的变化情况,最早的时候,我记得是文史哲、数理化,那时候说“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那时候,博古论今能写几句现代诗的男孩,最受女孩欢迎。
后来呢,热门的专业就开始变化了。国际金融、管理学成为热门的专业;再后来就是生物工程、IT,等等。这些变化非常快,有时候选择这些专业读书的同学,还没毕业风口就已经变了。你想想看,跟风会怎么样?如果不跟风,坚持要学文史哲,那又会怎么样?
所以我觉得,到底是识时务随大流好,还是特立独行好,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两种策略就像有效市场中的两种商品,没有有一种商品能够持续获得暴利。一种策略用得多了,大家就会都去用,好处就会被摊薄,另一种策略的人少了,竞争者就少了,成功率就上升。在这种动态平衡中,两种策略的成功率总是差不多的。

5.市场经济会不会使人情淡薄

关于亚当·斯密的人性论,我觉得他的重点、亮点以及被许多人忽略的盲点,就是二分法。也就是说,人们处理亲戚朋友之间的关系,应该使用一个标准处理,跟陌生人的关系应该使用另外一个标准,这两个标准不应该混淆。
我们在和亲戚朋友交往的时候,不应该斤斤计较。我们跟陌生人相处的时候,我们也不能要求他们对我们具有不切实际的爱心。在那一讲里面我留的问题是,市场经济会不会使人情淡薄。
我自己的回答是市场经济,看上去确实会使人情淡薄,因为过去我们都维持一个大家庭的关系,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来往非常密切,但我们也要看到他们之所以这么做,不是没有经济上的考虑的,人们实际上还是计算得非常清楚的。
哪怕是普通老百姓的家庭,遇到嫁女儿娶媳妇,这样的事情,给红包多少,给礼金多少,这些事情大家心里面都还是有明确计算的,每个家庭都还有一本账。人们之所以不厌其烦地维系这种熟人之间,人情往来的关系,主要是因为社会上缺乏适当的商业保险机制,而礼尚往来就是一种保险。

人情社会也是充满交易的,只是不用钱,用其它形式的东西交换,例如人情。相关规则不清晰、不公开,一旦出现人情矛盾,很容易算不清楚,有时候不知怎么就化解了,有时候却因小事结下世仇。所谓人情冷暖的感叹,只是因为不习惯,特别是感性的人难以放弃过去所习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不讲人情确实是反人性,但是我们平时所讲的人情实际上是与自己地理上相邻人的社交活动。社交是我们的人性底层需求,但不一定要和周围的人社交,通过网络进行跟广泛地社交,找到知音的可能性更大哦。“冷漠”的城市生产效率高的原因之一就是能够把人情与生产两件事分开。在农业社会,讲人情有利于生产,在现代大城市,人太多,讲人情不现实,它就不能促进生产了,因此社交是社交,生产是生产,就不要指望在生产合作关系中讲人情了。

今天,社会上可得的商业保险越来越丰富了 ,人们所维系的熟人关系也就发生了变动。确实,我们现在不知道邻居是谁了,我们跟亲戚的往来也减少了。
但是,我们跟那些志同道合趣味相投的人互相合作,互相交流,互相关心,互相支持的机会就更多了。所以我觉得,市场经济使得我们交友的方法、方式和对象发生了质的变化。

我们的社交更自由了,明明有更多机会与更志同道合的人交流,何必纠结于周围的人怎样呢?

6.帮助弱者,才叫慈善

昨天的一讲讨论的是“商业是最大的慈善”,当时留了一个作业:如果你只有一笔奖学金,面对一个又穷又笨的学生,和一个又穷又聪明的学生,你会把奖学金给谁。
我看了大家的答案,觉得特别好玩,因为我的答案跟大多数人的答案不一样。
因为所谓的慈善,顾名思义就是要帮助弱者,那才叫慈善,又穷又笨的学生,又穷又聪明的学生,究竟谁才是弱者?
当然是又穷又笨的小孩才是弱者,因为你要是笨的话就很难改变,要是聪明的话,哪怕暂时运气不好,你总是有机会的。
前几年有一位商人,他给哈佛大学捐了一大笔奖学金,说这笔奖学金要给那些考上了哈佛大学,但是没钱去读的中国学生。
你想想,这些能考上哈佛大学的人,跟那些得到了好几轮融资、差不多要上市的公司有什么区别?他们就差一点点了,他们的屁股已经坐在金矿上了,就差那么一锄头了。
你把钱给他们,这到底是行善,还是投资?我看这不是行善,这是投资。

如何辨别善心?我觉得就是是否在意别人是否回报自己。一旦求回报,就不是纯善心了。怀着投资的心也没什么不好的,本来谁也不欠谁的,自愿交易没有问题,只是不能以此来标榜自己为善罢了。

我举这个例子,想说明的是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要从商,是要赚钱,是搞商业的话,那么他们之间还是比较容易达成共识的。
如果两个人一起合作,想要解决人类的幸福问题,那这样的话,由于慈善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他们要达成共识的难度就很大。

你可能感兴趣的:(边看边想边写9-第二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