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昭陵:参观长乐公主墓。皎若夜月,烂若晨霞

长乐公主(621年-643年),名李丽质,因为是长孙皇后所生,所以唐太宗特别钟爱。她13岁下嫁于长孙冲,由于身体多病,23岁就去世了。唐太宗痛失爱女,为了表达自己的哀思,将她埋葬在昭陵的旁边——


 

1986年2月,长乐公主墓被盗,随后考古工作者对这里进行抢救性挖掘。1991年,这里正式对外开放,与北面的韦贵妃墓,隔路相望,彼此辉映,成为唐太宗昭陵景区的重要景点之一。


 

穿过路边的石牌坊,顺着弯曲的水泥路,向南行走约500米,在陵光村的南侧,就是长乐公主墓。如今,这里经过重新修缮,周围种植起松柏林,墓道的入口处焕然一新,两块文物保护单位碑矗立于左右。


 

长乐公主墓的封土为覆斗形,底部呈正方形,高约10米。由于被展厅遮挡,很难看到封土的原貌。但是,南边的四座土阙却清晰可辨,如今经过保护和展示,越发显得庄严肃穆了。


 

走进长乐公主墓,依次可以看到墓道、天井、过洞、壁龛、甬道、墓室等地下建筑,全长约48.18米。由于修建年代较早,规模不及后来的章怀太子墓、永泰公主墓和懿德太子墓等已经开放的陵墓。

墓道两侧的壁画,乃此墓的一大亮点,原件已经被揭取,这里均为复制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西对称的《云中车马图》:在瑞气流云中,两匹骏马驾着红色木车奔驰,车厢中端坐着三个人,车厢左下方有一摩竭。这里光线昏暗,壁画模糊不清,无法感受全貌。


 

随后,东西两侧各有两幅对称的《仪卫图》:第一组八人,头戴黑色幞头,内穿白色圆领窄袖长袍,外着淡青色领敞襟短袖风衣,脚蹬长筒尖头黑靴;第二组六人,披膊为毛皮里,外扎长方形甲片,腰束黑色板带,胸前有两个圆护,脚长筒尖头黑靴。

在两组《仪卫图》中,前边一人均为领队,与其他人拉开距离,腰佩长剑,右手指点;其余的几个人,参差排列,左佩弓弢、长剑,右侧挂箭壶,手执红色五旒旗。他们象征了公主生前的卫士,死后继续服侍公主长眠。


 

顺着墓道继续向下,在第四、五过洞的两侧,可以看到对称的角柱,均绘有变体宝相联珠花饰,色彩鲜艳如新;壁龛两侧各有一名男侍向龛而立,第四天井东壁的男侍,老态龙钟,双手拄杖,惟妙惟肖。


 

接下来前后相连的三座石门,乃长乐公主墓又一大特色,其他墓葬均未见过这么多的石门。石门由门框、上下坎、门墩、门扇组成,雕饰基本相同。上坎以上月牙形的空间,未设置石门楣,由砖垒砌,中间留空,如同窑洞的“天窗”。


  

最后,进入安放死者的墓室,这里没有发现石椁,所以显得空空荡荡。上部为穹窿顶,下部成正方形,象征天圆地方的思想。周围的壁画损毁严重,仅在斗拱之间的上部,残存朱雀的头和尾。如今,这里看到的壁画,均临摹自燕妃墓。 

墓室的西半部分,可以看到由十二块青石砌成的棺床,长约3.8米,宽约2.1米,厚约0.17米。当年挖掘此墓时,除了东边两大块石条在原位以外,其他的石条均被撬起或砸碎,骨骸全无,葬式不明。如今,棺床已经恢复原貌,上面的玻璃罩内,还安放了几段骨骸,不知来自何处?


 

长乐公主墓的地上和地下,如今只剩下一个“空壳”了。这里出土的123件文物和壁画,以及地面上的石刻和神道碑,均收藏于山下在昭陵博物馆中。因此,参观完这座地下宫殿之后,很有必要去那里一览——

昭陵博物馆的展厅之中,陈列着一大批长乐公主墓出土的珍贵文物,包括陶俑、釉陶、瓷器、钱币、鎏金饰件等。其中,彩绘釉陶武士俑、白瓷辟雍砚和青瓷盆式鼎,均为比较重要的文物。


 

长乐公主墓的神道碑和墓志铭,现存于博物馆的碑林之中。碑高约3米,宽约1米,厚约0.3米,碑额篆刻“大唐故长乐公主之碑”,碑文早已磨灭;志盖的表面篆书“大唐故长乐公主墓志”九个大字,志文皆楷书,共三十三行,约一千余字。其中,用华丽的辞藻赞美长乐公主:“皎若夜月之照琼林,烂若晨霞之映珠浦。”


 

在长乐公主墓前,原本矗立着石人、石羊、石虎、石柱各一对。1986年,石羊和石虎依然保持完好,石人一残一全,石柱尚存一座,后来均搬迁至昭陵博物馆。如今,在博物馆内,我只看到一尊石人,其他的石刻应该还在某个角落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唐昭陵:参观长乐公主墓。皎若夜月,烂若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