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解析第六十七章:持保三宝。处世治商底层认知系列

【注释】

[1]肖:相似。

【译文】

  天下人都认为我讲的道太大了,似乎什么都不像。正因为他太大,所以什么也不像。如果它像某个具体的事物的话,它就微小得不足以称道了。

  我有三件法宝,长久以来我一直持有、守护、用心的保存着他们。第一件宝物是慈爱,第二件宝物是节俭,第三件宝物是不敢处于天下人的前面。一个人有了慈爱才能勇猛刚强;有了节俭才能拓展功业;不处于天下人的前面,才能成为世间万物的统领。

  现在如果舍去慈爱,只求勇猛刚强;舍去节俭,而只求拓展功业;舍去退让处后,而一味抢先,结果只能是灭亡。能做到慈爱、凭他作战就能取得胜利,凭它守卫就能坚不可摧。上天要帮助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这个人具备慈爱的品性。

【解析】

  老子在本章讲了多个慈爱的好处。孔子、孟子思想也主张仁爱,提出“仁者爱人”。“五常”也把仁排在第一。人类作为现有这个世界的极小组成部分,而单个人则更是渺小到极致,从宏观的宇宙来看,甚至人类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从这个角度看,每一个人、事、物都是很微小脆弱的,都是无助的,所有一切都值得仁爱去呵护。善良仁慈之人能够感受到自己与他人、他物乃至自然世界是融为一体的,这时心中会激荡起一种神圣的使命感,使心中的一切烦恼、忧愁、焦虑、畏惧都会随之消散,只留下一种神圣而又明彻的感觉,万物仿佛就在自己的心灵之中,而自己则是永恒的主体,过程中自己则得到了真正的修炼。

  相反的,如果一个人不善良,不仁慈,就会感觉到时刻受到他人他物的监视、识破和谴责他们。其实最开始监视和识破并谴责他们的不是别人,正是他们自己。在这种状态的支配下,他们不得不在善恶、高尚与卑贱之间摇摆不定。当他们想从这种状态中摆脱时,往往会孤注一掷,从而走向更邪恶,无法自拔。所以说一个人只有保持仁爱之心,才会有无所畏惧的勇气,正所谓“仁者不敌”。

  不少人都主张“敢为天下先”,认为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而老子却提倡“不敢为天下先”,根据《道德经》全篇思想,老子这一主张主要是就政治而言,从政治的来看,老子的这一主张不无道理。而顺应事物德性的进取、创造、付出等方面来看,敢为天下先符合现实的主流价值观,同时也未违背老子的主张。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李哲同学”。

欢迎留言、评论、转发!

部分图片与文字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站内联系作者删除。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解析第六十七章:持保三宝。处世治商底层认知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