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5 我来学习“习课堂”--100%的教师都会上的语文课文

谈永康(上海市第四期“名师名校长工程”基地主持人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学院语文教研员) 

教了13年语文课,听了15年语文课,人生第一次发现:这样的语文课,语文教师人人会上。语文课容易吗?识字、写字、读书、作文,就这点事。故,凡大小会议,包括家长会,如有选择,多数家长或者领导都挤着去听语文课。母语吗,谁不懂;这课上得怎样,大约也都能说上几句。跟亲爱的家长们意见恰恰相反,语文课真不好上,众多专家都这么说。最著名的要数吕叔湘先生1978年说的话:“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现在几十年过去了,语文课怎样,大家基本还是引用这一说法。

语文课的不二主角,语文老师又怎么看呢?教书时间越长,越会呵呵两句。你让他上公开课,如有可能,语文教师定会谢绝或婉拒。为什么,准备一节公开课,耗上十天半月、焚膏继晷是小意思,花上几十天,乃至一年半载的也不少见。这里固然有“百炼成钢”的追求,不可否认,大多数时候是语文课“失去了方向”,教什么,专家、学者、领导,都来指导,最后莫衷一是。若干年前,两位语文教学大家曾就语文教学内容展开对话,一个说“要跟内容说‘再见’”,一个说“不能跟内容说‘再见’”。一线教师听还是不听?估摸着想想都会发晕。

今天听了十分年青的章老师的习课堂,终于恍然:这样的语文课,语文教师人人都会上。

习课堂解决了语文课的两个根本问题:教什么,怎么教。这就像人的两个腿脚,腿足立,则人立;腿足强,则人强。

章老师的习课堂,在教什么呢?全在四张任务单上。任务单上是识字、写字,是朗读、背诵,是理解、运用。这些学习任务,一堂课都要完成,完成了课也结束了。学生学习的是基本的字词句段知识,学生训练的是基本的读写能力。这些任务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语文”。这些任务单,是管建刚带领一批骨干教师夜以继日、孜孜矻矻研发出来的。他唤之为“1.0版的习课堂”,用的是统编教材的课后习题、江浙沪等省里的配套练习册,至于读与背,则是大家精挑细选的重点语段。这些任务,还按照语言学习的规律,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做了有序的安排。原先,这些题目星星点点,分散在各处,有的还藏在文本之中,一个语文教师,要寻找,要筛选,要编制,要抄写,难度可想而知。更要命的是,原先的没有被筛选、被安排的任务也好,题目也好,几乎都要学生在课外完成,而现在,都在课堂上教,都在课堂完成,教师目标清晰,教得明白。

第二个问题,怎么教?习课堂上,章老师清清爽爽,说得不多——准确地讲,好像说得太少了。那么,这40分钟里,她都在干什么?

    她在组织,开始读书,现在写字,下面做题……学生就这样一步步往下走。

    她在管理,学生埋头做题,抬头读书,她就在巡视,就在盖章,就在倾听。

    她在激励,学生读得好,再读,学生读得不好,她就示范,带着学生读。

    说完这些,你会觉得,老师教得好简单。对,不但简单,你甚至感觉不到老师的存在——在这堂课的很多时候。

    一句话,原来,章老师的“教”,就是为了让学生多识、多读、多写、多用……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恩师贾志敏先生重复千遍的一个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上海一师附小的名师臧惠芬。

上世纪80年代初,某省一个教育代表团到上海考察,他们观摩了臧老师的课外阅读指导。臧老师的开场白仅寥寥数语。之后,便由学生介绍各自的读书习得。孩子们互动交流,踊跃发言。其间,有提问,有抢答,有补充,还有争论,气氛颇为活跃。而臧老师则适时点拨、引导,连总结也言简意赅。话语虽然不多,却句句都说在点子上。课毕,听课者大惑不解:“这算高水平的课?”因为他们认为臧老师话语不算多,形象不光鲜,语言不出彩,连普通话也不地道……一边的语文教学专家张平南老师问:“这班学生怎么样?”这一问,大家情绪高涨:“好,好!学生个个能说会道!我们的孩子无法相比!”“这就对了,臧老师留出时间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久而久之,学生的能力就得以提高。今天课上学生的表现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张老师说,“我们看课,是要观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和提高的过程。臧老师的经验也许就是‘突出学生,淡化自己’。”习课堂,就是要突出每一个学生,淡化老师自己。习课堂,每一个语文教师都会的语文课,愿你快快来到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身边。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8-05 我来学习“习课堂”--100%的教师都会上的语文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