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是自发性的,而做父母的,请主动接受二次成长

这两天阿姨为自己孙子孙女之事烦心,这是她小儿子的俩孩子,已经上中学了。尤其女孩,行为思想上的变化,有些迅猛,让大人们始料不及。听阿姨简单的描述,我在心底鉴定,这是已经是叛逆的征兆。前段时间,阿姨说起来这俩孩子,满满的骄傲和自豪。她说,俩孩子都是自己一手从小带大的,那时候条件艰苦,她还得等着孩子在外面守摊子,可再苦再累,心里有盼头,脸上总是喜悦。这两天端午节放假,孩子们来玩。几个月没见,孩子们长个长肉了,健康又壮实,阿姨开始很欢喜,可在一起才一天,阿姨了解到一些情况,犯愁了。

阿姨认为我是知识渊博,见识又广,做教育这么多年,一定懂得很多。因此,她很愿意跟我倾诉她的烦恼。我一边陪着孩子,一边耐心的听着阿姨描述种种状况,心理已经能感受到出问题很正常。阿姨算是很开明的人,可在教育方式上,仍不可避免的存在弊端。比如,她也会习惯性的跟孩子们强调父母亲花了多少心血想要培养他们,做出多少牺牲来满足他们的需要,云云表达,也是我耳熟能详的话术。而这样的话语,一次一次被大人们强制性的灌输给青春期的孩子,其实并不能起到大人们预期的效果。阿姨说,前晚上,一家人坐一起,孩子父亲开始细数女孩子在学校的一些表现。想必女孩有种在公共场合被至亲之人羞辱之感,心理上不能接受,哭成泪人,拒绝吃晚饭,还躲进房间不肯出来。我相信阿姨这个小儿子一定是位倾心教育孩子的人,也能理解作为父亲的良苦用心,可我听完这段,还是禁不住替孩子感到压力爆满。

当老师这些年,频繁和各种各样的学生打交道,尤其是近几年,十几到二十来岁的学生,是我接触的主要群体。而尤其以青春期的女孩,心思最难琢磨。一不小心,就可能触碰到她某根敏感的神经,让她思绪动荡不安,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状态。或者有些,恁你绞尽脑汁,也难让她动动嘴,跟你有多余是或者不是的交流。总之,我大概是见过了各种各样的少男少女们,对他们,不能说了如指掌,可那些常见的问题,应该是有些较深刻的见地,姑且让我这么认为吧,也不枉学校那些年艰苦的心理知识研习!

我想,大部分孩子都是极其聪明的,他们就算不懂事,我行我素,为所欲为,也一定能看得见父母亲在他们成长路上的付出。然而大人们却习惯了把这些拿到台面上,广而告之。我不怀疑作为父母亲,他们的用心,可这个时期的孩子,他们感受到的,或许是另一种斥责:你毫无感恩之心,你是个坏孩子,你。。。更何况,当着一群人的面,那是何等的精神压迫?当然,这件事里,阿姨他们看来,叔伯婶婶都是自己人,谁不是希望她好?可大家其实都忘了,曾经作为孩子,你也有过的感受。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世界很小,他们的经历很少,就算是成年人,也未必以及具备强大的内心,面对一群人审视自己的目光,不为所动。

我告诉阿姨,孩子大了,有强烈的自尊感。如果有问题要沟通,尽量避免这种人多的场合,选择相对隐私的环境。这样子,孩子的第一反应才不会是防御,甚至自卫而发出攻击行为。她才有可能,听到你的声音,你也能,真的和她对话,而不是彼此情绪的升级战。当然,作为权威的大人,他们更喜欢用这种群压的方式让孩子妥协。看吧,让大家评评理,我说得对不对,你是不是不知好歹?不管你的措辞如何,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就是这样的。语言本身不是一个精密的工具,不同人,对同样一段话语,有不同的解析。尤其是就孩子的问题而引发的“讨伐战”,孩子能感受到的不是爱,而是一种精神压迫。

青春期的孩子,敏感又脆弱。为人父母,再多的耐心,都不够用。但不论孩子还是为人父母的我们,谁也逃不过这一段。如果你问我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度过此劫?我只想说,陪孩子一起挺过去吧!孩子叛逆,不是他们开始学坏了,身在福中不知福,不知道感恩,他们只是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心理生理双重变化,不知所措。而当下,互联网又这么发达,孩子们的困惑从至亲人那里没能获取答案,自然而然去网上寻求。网上充斥着五花八门的信息,作为还缺乏信息鉴别能力的孩子,被误导,甚至误入歧途,也是极有可能的。那时候,他们可能,就真的会走上一条不归路。作为父母,你若不试图去理解他们的感受,相反用成人的逻辑去教训,道德绑架,打感情牌,等等让孩子暂时诚服的伎俩,恐怕只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让叛逆来得更凶猛。孩子的世界很简单,远不及成人的错综复杂。成人谓的道理,如同海市蜃楼,可于孩子们实实在在,又难以启齿的种种困惑,又又有多少关系呢?至亲之人对孩子情感和心理的无视,只会逼着孩子们进一步退缩到自己的空间,甚至躲躲藏藏。长此以往继,不可逾越的鸿沟,将横跨在你们之间。

青春期的孩子,有很多感受是自己都难以名状的。我甚至想说,作为成人,我们对自己的情绪,也未必就能准确的感知。而青青期的孩子,大多数还没有形成系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理解为理性思维能力还不占上风,直观的感受占领导地位。大道理不是作为父母的多啰嗦几遍就能植入孩子们的脑中,即使强行植入,也是桎梏,而不是解决实质问题的一剂良药。相反,很可能逼迫他们采取极端应急措施,彻底关闭你们之间沟通的渠道。孩子成年之前,需要懂的从来不是什么道理,而是在父母引导之下,表达感受和安置情绪的能力。可惜,情绪一直被视为贬义词,很少人能正常看待它。

在我看来,情绪不过是一个人内在情感的外显。就像你生病,很可能是因为你吃进去一些不适宜的物质。生病,是身体给你的信号,告诉你这些物质不能正常代谢出来,你可能需要借助外力。而物质本身不存在好坏,只是利或者不利身体健康。我们吃五谷杂粮,身体将他们化解为身体的一部分,自然而然有废物产生。这些废物,必须排泄出来,才能保我们身体健康。情绪也一样,她是外在世界在人身上综合反应之后的产物,也会有滋养你和妨碍你的成分。因此你也要有代谢他们的渠道。这个渠道,不是堵杀,不是镇压。如果真这么做,他们会被逐渐内化,成为人格里的反动势力,时时作乱。因此,正确看待情绪,就像你重视每天都要吃喝拉撒一样,合理疏导他们才是正解。为人父母,如果你能放下大人的架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孩子的感受,沟通就不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

我越来越发现,身边真正安全感十足的孩子很少,年龄越大越如此。孩子俩岁左右,就已经在形成人格。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会随着年龄越来越强烈,而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减弱。可父母亲,无意识将这些视为危险的信号,越发想要保护和控制。当父母还是孩子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对他们的教养方式,让他们自己印象深刻,尽管成年之后不认同,可实际上会不自觉的模仿。不主动学习,摸索合适的方式替换脑子里已经刻写下的旧模式,他们会不自觉延续“传统”,或者,急于将“传统”全盘否定,但又没有新体系建立,茫然不知所措,焦虑也就自然而然产生。

孩子的成长是自发性的,而做父母的,被迫经历二次成长。主动和被动的较量,从来不是一场短兵相接,这是一场持久战。如果作为父母的,愿意主动迎接成长的契机,甚至带着孩子跟随这个世界进步的脚步一起成长,那么结果毋庸置疑,是双赢。相反,一定要是一场对抗站,那么大家都会痛苦不堪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的成长是自发性的,而做父母的,请主动接受二次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