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叙事通往研究————读《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6

一不小心又到了晚11点,不得不放下所有事情,开启今晚的阅读,完成今天的日更。

有这个习惯也挺好,每天自觉地给自己近1小时左右的时间阅读与写作,生活就多了一份充实,多了一点平和,多了一丝精进。

继续读《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第5章"写教育生活"。今天阅读后面4篇文章:《如何写好“李镇西式”教育叙事》《如何让教育叙事通往研究》《写有主题的教育日记》《主题教育日记的例证》。

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学期刚看过,写得挺感人的,很多能引起共鸣。

记录教育生活故事,是一线老师最方便写的内容,也是大家最有话可说的。从这边开启教育写作,确实容易很多。如李镇西老师所说:"现在普遍的情况是老师们不敢写文章,因此需要的是鼓励,让他们拿起笔,哪怕开始只是写故事,也不要紧。"

先写起来,坚持写,再追求写得好。这种小步子精进比较适合大多数老师。如果连写都不敢写,就更难写好了。

吴松超老师总结了李镇西老师教育叙事文章的一些规律,大家可以参考:选题最关键;把事情叙述完整、清楚;试着从一件事情联系到一类现象,提出几个为什么(问题)和自己的思考;如果事件中有冲突,拿自己"开刀",真诚反思自己在事情中所承担的责任以及改进思路。

吴老师说,写教育叙事写得多了成为习惯,教师有两方面可以得到提升:

·修炼出二郎神的“慧眼”。能够观察、捕捉到以前不曾留意或者习以为常、认为不是问题的问题,即提升了“问题意识”,所写的文章能引发读者去关注教育现象,思考教育问题。
·思维品质提升。叙事的立意比较明确,要表达、传递的价值观会很清楚。随着所写文章不断增多,会构成自己解读教育教学的“问题群”“研究链”,揭示教育的一些“秘密”。

随后吴老师又分析了王益民老师的担忧,就是教师不能只叙事不研究,因为这样对提高专业水平帮助不大。

对此吴老师对坚持记录,一定存货的老师,给出了这样的建议:

对文章关注到的事情、提出的问题等,再次进行解读,看有没有新的认识。

有没有新的观察和思考角度,能不能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对于新问题,按照“问题是什么一怎么产生的一实践策略”这个步骤继续写下去。

跳出作者视角,从读者角度,对文章挑刺,看能提出多少质疑的问题。

简单的说就是先写起来,在慢慢修改,努力写好。

说到写好,吴老师还介绍了另一种教育日记的写法,就是写有主题的教育日记。为此他还分享了刘百川先生的一本书《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

他说读完这本书,他有两点感慨:

(1)教育教学没有太多的新问题,即使看起来是一个新问题,也尝试一个老话题,换了一个新情境而已。

(2)当代教育者需要多记录教育生活。


如吴老师所说,写教育生活的确是比较适合教师写作的一块内容。在教育行走一起写吧挑战活动中,大部分文章的内容也是记录教育生活。因为这块内容最贴近大家的生活,大家都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不至于陷入无米之炊的境地。

当然,很多小伙伴和我一样,写着写着就发现有些浅显,发现不够聚焦,就会自觉地开启阅读模式。算是一种输出倒逼输入的过程吧。

我也在考虑以自己为研究对象,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体验,去研究一个普通的教师从简单的记录开始,坚持教育写作可以带来哪些改变?

相信自己在实践,在研究的这条路上,会有所进步。也希望能汇集更多的助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教育叙事通往研究————读《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