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之路》拆解分析2任应秋

任应秋(1914~1984),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

任应秋老先生在全文更多地是在讲如何学习中医,该用什么样的“砍柴刀”去学习,“磨刀不误砍柴工”,学习方法很重要!

 1.学习一个东西,最重要的事情是:找到正确的门路

子贡:“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凡是一门学问,都是有一堵墙隔开的,一定要找到正确的门径,才能看到这其中的美景。

2.学医之前,亦有古文言文的基础

任应秋老先生自述,在学医之前,四岁便通读十三经如《尔雅》等,可熟读背诵。之后《声律启蒙》、《幼学故事琼林》、《龙文鞭影》、《唐诗三百首》、《赋学正鹄》、《古文观止》等大量书籍,早期给任老教学的都是秀才、举人、进士等,所以给古汉语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磨刀不误砍柴工——指导读书的书《輶轩语》

任老自诉早年学习完十三经后,老师教他学习一本指导读书的著作《輶轩语》,是清代张之洞所作。比如提到学习需要不断地“以书为师友”:“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此事宜有师承,然师岂得?书即师也,今为诸生指一良师,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问门径矣”。任老学习《四库》之后知道了医家类书九十七部,一千八百一十六卷,存目书凡九十四部,六百八十二卷,这起到了“卫星导航”的作用。 而在我看来,学习不仅需要多读书,更需要“卫星导航”:以前从何读起,选什么书读,古代并没有今天的互联网百度搜索,搜索一下就什么都知道,所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一个比较好的总纲,起到类似百度搜索一样的东西。此外,古代遇到良师也一师难求,所以把书当做老师来学习指导自己前进,这很重要!

4.中医进阶之路

任老随后学医拜在刘有余门下,先学习清·陈修园《公余六种》,后以《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学习。需要以正文、浅注一起串读。 例:(六经辨证的”恶寒“从何而来?) 太阳主人身最外一层,有经之为病,有气之为病,主乎外,则脉应之而浮。何以谓经?《内经》云:‘太阳之脉连风府,上头项,夹脊抵腰至足,循身之背’,故其为病,头项强痛。何以为气?《内经》云:‘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其病有因风而始恶寒者,有不因风而自恶寒者,虽有微甚,而总不离乎恶寒。盖人周身八万四千毛窍,太阳卫外之气也,若病太阳之气,则通体恶寒;若病太阳之经,则背恶寒。

5.侍诊之后及时请教

任老的老师余先生擅长用乌梅丸治疗各种杂症。有一次,任老看到老师余先生半日四次用乌梅丸,一用于肢厥,一用吐逆,一用消渴,一用腹泻。结束之后,及时请教,余先生解释道:“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随证施用,腹泻与肢厥两证,均阳衰于下也,故重用姜桂附辛,而去二黄;呕吐一证,气逆于中也,故重用黄连、黄柏,去辛轻而附姜以平之”

6.学习医学经典

①先知核心——读、找篇章首句

要知道一篇文章的灵魂,这篇、这段内容主要在告诉什么?讲什么?

②校勘

校勘也是提高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比如《黄帝内经·阴阳别论》:“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王冰的注解如果结合上下文和临床实际并不适合,而张志聪的注解结合临床,时常见到:“善气者,太息也,心系急,则气道约,故太息以伸出之”,满通“懑”,心懑不舒畅,故时时欲太息以得舒,不致憋闷,为临证常见的。所以,手少阴心、足少阴肾经之气不能相交,足少阳胆枢机不利,故为二阴一阳发病,导致如此病证。

③重视《黄帝内经》

通过最经典的中医著作《内经》来找出它的理论体系以及它的指导思想。这也是历代医家有所共识的思想,隋·杨上善《太素》对《内经》拆解重排,分为摄生、阴阳、人合等,滑寿、李中梓、汪昂、张介宾、沈又彭等也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类。 总之,《内经》在任老看来,脏腑学说、病机学说、诊法学说、治则学说这是最基本的核心。而在其中,贯穿了朴素的系统论——五行学说,朴素的对立统一思想——阴阳学说。比如阴阳是对立矛盾的,但是又是统一的一个整体,既相互依存,又能互相转化。 阴阳说明世界最一般最普通的联系,而五行是在企图刻画事物的结构关系以及运动、转化、流动方式。

7.精基础,博广度

这一点与6③重视《内经》一致。 首先要精深基础理论,必须达到精通、精纯的程度,与本学科直接、间接以及一般的知识,需要博览、广泛涉猎。 比如《伤寒论》的三阴三阳六经辨证,是源于《内经·热论篇》,但是仲景所深究的是寒,而非热病。《内经》的热病三阴三阳,只有表里,没有虚实。而《伤寒论》则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明显发展了《内经》的内容,但是如果没有学好《内经》,是学不好《伤寒论》的。 再比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寒凉派”的思想也来源于《内经·热论篇》,但刘完素仅研究热病,而不是伤寒,所以他的通圣散、双解散、凉膈散、六一散、三一承气汤均针对热病,而不用《伤寒论》常用的麻黄桂枝细辛附子等辛温药物。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提出“气虚发热”,也是从《内经·调经论篇》:“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中所衍生而出的。 金元四大家之一“滋阴派”朱丹溪,根据《内经·太阴阳明论》:“阳道实,阴道虚”,以及“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等理论所衍生出来的。 所以只有打好基础,之后再进而学习临床各科,学习各个医家著作,才能融会贯通,事半功倍。

8. 任老将五十多年的读书学习经验总结为四个方面方法

①精读

继承发扬,整理提高,首推《素问》、《灵枢》、《伤寒》、《金匮》因为这是秦汉医学家的总结,是中医的基础,亦是灵魂核心,读熟读烂,才算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及推崇苏东坡在《又答王庠书》的读书方法,精读细读,宁肯“迂钝”,不求“速效”之术。 以及带着问题、纲要读书,直至掌握其精神,比如《素问》、《灵枢》总共十四万余言,实际也就是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病症、诊法、辨证、治则、针灸、方药、摄生十二个方面。

②勤写

写笔记对于学习很重要。需要概括缩写、纲要笔记、摘记、综合笔记、心得笔记这五个方面:

I.概括缩写:简明扼要说明某一本书的内容,主要讲的什么问题,怎么解决。这样有助于自己抓住书中讲的重点,加深对读书的理解。

II.纲要笔记:有点类似思维导图,类似写作提纲。

III摘记:发现可摘抄的材料,可抄在卡片上,具体来说,做资料卡片要注意四点:第一要有科学分类,便于日后查找,第二摘抄详略得当,摘抄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东西。第三,同一类卡片必须属于同一分类,以免日后分类、使用困难不便等问题。第四,写明书籍、页码、作者、出版时间、出处

IV综合笔记:把不同书籍和若干资料中的相同内容,整理综合在同一个题目或专题之下。

V心得笔记:这种笔记属于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或者一个问题之后把它记录下来,好处可以巩固学习效果,检验学习情况。

③深思

深思苦想,是做学问、研究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勤思考,多思考,细致思考,反复思考,列为做学问的重要条件之一。

④善记

善于锻炼记忆力,要多利用理解性记忆,并且要多利用“追记”,接触到一个新事物,就会把已经知道的事物联系起来,去记住新的事物。所以锻炼可从四方面进行:

I.有决心,有目标,勤奋练习。 比如任老说自己学《神农本草经》很难没有文法,很难记忆,比如:人参,味甘微寒,无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自己通过总结思考,修改成了七言诗诀:人参微寒甘无毒,补脏安神且明目,止悸除邪开心志,定魄轻身堪久服。然后晚上早上起来背诵。

II.记忆东西需要注意自觉地联想

比如《神农本草经》中气味甘、微寒、无毒的,有人参薏苡仁竹茹,人参益气生津,薏苡仁除久风湿痹,竹茹除胃热呕吐,这样在以后处方用药的时候也便于选择具体的药物。

选《伤寒论》方时,一提到桂枝汤,立即可以联想到治疗“形似疟,一日再发”的桂枝二麻黄一汤,治“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的桂枝二越婢一汤,治“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汗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的桂枝加附子汤,治“下之后,脉促胸满”的桂枝去芍药汤以及“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III.不放松机械记忆:机械记忆依旧要使用,要适当的重复。

IV.要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分类:进行理论体系框架的分门别类整理。

最后,任老还提示,贯穿“刻苦勤奋,持之以恒”这八个字,最终才能学有所成。

如果你对中医知识感兴趣,可关注本人公众号“易旭道岐黄”,了解更多中医知识。

你可能感兴趣的:(《名老中医之路》拆解分析2任应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