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便是我向往的样子

每次仰望星空,

都为下一次个征途积蓄力量;

每次征途,

都积淀成我人生的宽度;

每一天,我都在精心编制着一个美丽的梦,

每个五彩斑斓的梦的背后,

都满含期待;

每次期待,

都激发着我向着远方出发的欲望;

每一次远行,

都会遇见我向往的样子,

遇见,

真的很美好!

图片发自App

      在路上,我遇见我向往的样子

那一次,我背起行囊独自远行,带着因第一次出行的忐忑,和即将见到远方的兴奋。那一次,我在厦门遇见了我向往的样子,从此,我便再也不想失去;

这一次,我们一起出发,赴那个终将会有交集的约会,一路欢歌,多了集体的智慧。有了伙伴同行的路上,会很省心,不会担心出发了才想起忘记了带身份证,也不会担心赶不上火车,也不会因为找不到正确的路而焦急;

图片发自App

我们早早的定好火车票、出租车,出发当天我们也是相互通知,嘱咐需要携带的物品等等,早晨5点出发,到达泰安高铁站大约7点左右,有足够的时间来吃一碗拉面的,可是因吃拉面的欢乐忘记了时间的紧迫,走出拉面馆时已到了8点,离8点半的火车之前我们还需要走1000米的路和取票、过安检;一路小票急匆匆的来到了售票大厅,放上身份证却怎么取出票,着急的小小恐惧立马写到了脸上,不过马上就弄明白了,原来是汽车站的售票大厅,以最快的速度跑到旁边的高铁站,一切都很顺利。百年修来同船渡,有一种感恩,叫做感恩因前缘已修,今生必相逢的同行者,感恩身边的朋友和远方的知己。

图片发自App

高铁的速度值得让人惊叹,感觉刚坐下不久便到了徐州站;在这里,火车停留的时间稍微有点长,我后座的一位老太太与儿子的一对手机通话,让我深受感动:

电话:“妈,你坐上车了吗?”

“坐上了,有你爸在,他还能领路,车到了徐州站;”

“妈,在包里有装的杯子?车厢的两头有热水,先按红色的,再按绿色的别接太满。”

“知道了,我们来的时候坐火车都学会了;”

“我给你定了外卖,一会会有人给你们送过去……”

儿子的嘱咐更像一个老太婆,把每一件小事都一一交代一遍,就是舍不得挂电话,带着浓浓的不舍,从自己求学远走他乡的离别,到今天的父母到远方的城市来看望自己的离别,我感动于儿子的电话声音,也触动于自己,想起早已年迈的父母;

龙应台曾在他的书里这样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浓浓的不舍,无以言表的亲情,一种伟大的力量,可融化世间的一切,着便是我向往的样子。从武汉回来,我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回到离我工作不远而我工作忙为由不经常回去的老家,因为我想我妈了。

图片发自App
我遇见了一所好学校

宽敞明亮的教师、现代化的实验楼、办公楼、标准化的操场……在我印象里学校就是这个样子的,老师按部就班的上课下课,学生规规矩矩的有礼貌的学习、考试,在我所见到的好学校里的老师与学生都是这样的,走进光谷实验中学,仅仅走了一遍校园,便感觉他的非同一般,从那些墙里屋外便能嗅到她的灵魂;各色各样的、五花八门的彩陶既装点了校园,更是装点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一群鸽子、几只小兔、山羊把师生从古板的学习方式带进了生活、带进了自然,几幅孩子们亲手制作的壁画,便是他们对于生活的感悟和体验;

图片发自App

“教育是帮的艺术”这是光谷实验中学的核心教育思想;看到这一句话,还有光谷实验中学赠的那本书,正与我多年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终于找到了多年来我想做而找不具体做法的事,几年前,我刚接手六年级,看到新生这么一大群,生活中仅有吃、玩、和那种幼稚的大呼小叫,看不见有什么灵魂的东西,学习也仅仅是应付性的完成,我就想,应该给孩子们灌输一些一些理念,于是我便想到了“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不是我多少财富,是有多少人爱我”这句话;让大家在相互帮助中找到学习的乐趣,锻炼自己奖励有帮助别人的能力;当然我当时的想法不及光谷的万分之一,今天有幸遇见这所学校,值得庆幸的,它便是我所期待的向往的学校。

图片发自App

我听到了我所期待的新思想

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可是有生之年却没有那么的精力和机会走出去,更多是依赖于传媒,听取一位有资深阅历和先进理念的专家报告,胜读十年书和行万里路,真是人生难得的机会;周鸿军教授的精彩报告,让我又一次拾起,那些我们听到了千遍万遍的道理,那些道理明明就在我们嘴边,却是我们最没有思考就丢掉的故事。

这是一个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高速发展时代,我们的教育应该向着哪个方向发展;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培养 孩子的细节方面,比如:格局、自律、表达的能力、说话的能力、培养孩子的兴趣等等,可是我们老师却无能为力;看似这些道理我们都懂,当周教授以美英的教育实例与我们的中国教育做了对比,我们才发现自己理解的还是很浅薄,比如培养孩子的兴趣,是进了课堂才去培养,而不是从一开始就选择浓厚的爱好和热情来学习,因为我们的血液里还残留着对知识的错误认识。

“学习成绩不是所有”“名校不能确定人生的上限,却能设定人生的下线。不止给了学生敲门砖、还给了人脉、圈子、资源。”着种矛盾的统一体之间隔着能力的培养,格局的提升,都包含着对教育的探索。

图片发自App

因为从各个方面都进行中外教育的差异和对比,所以我们听起来感觉很烧脑、思维混乱,好像没有明确的主题;原因一;是因为时间仓促,周教授没有深入详细的讲解,中间省略的太多,让我们的思维跟不上;原因二,是因为我们之间的差距太大,他站在山顶所看到风景是我们还在山脚下的人所不能体会到的。

我自认为我还是一个负责任的教师,教学成绩还算不错,我有时候却在思考,我所做的应试教育到底对不对?是不是在教学中固化了学生们的思维,从孩子长远的发展来看是不是不利的因素过多?

这一次,我知道了国外的教育也需要应试,也有一样残忍的考试,学习力的培养也是学生素养的一部分;没有知识的沉淀,哪来科技的创新!在一次次的外出学习中,我解开了心中的困惑,我遇见了我向往的样子。

图片发自App

    有一间小书吧,就像光谷实验中学的“屋外书吧”的那种,静下来可以看看书,一杯红茶,“碧纱待月春调瑟,红袖添香夜读书”。就也可以朋友小聚,谈谈心,聊一聊心得,让灵魂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里没有世事的浮华,这里是灵魂的港湾,一个可以让人静怡的地方,它便是我向往的样子!

图片发自App

                感谢一路同行的你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便是我向往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