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OKR落地(初期)面临困境 系列之四:团队写出来的OKR为什么无法落地

一,识别团队

在创业黑马营的学员中,有一位创业者分享了一次失败的创业经历,带来了很多思考,他在疫情前曾经做一个品牌的区域代理商,初期产品具有一些优势,厂商推广力度较大,很快打开了区域市场,业务量持续攀升,公司规模也从几十人激增到200人左右,团队以营销人员为主。好景不长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竞品不断涌现,厂商的支持反而减弱,业绩直线下滑,公司采取的应对措施是加大销售人员的佣金提成比例,可想而知销售团队犹如打了鸡血一般的疯狂出货,虽然整体业绩保住了,但公司利润大幅下滑,公司勉强维持。疫情的突然爆发,使得原有的业务模式彻底终止,我们的这位学员召集骨干商讨对策,希望做出一些新模式新变化,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很多核心骨干选择离开了公司,最终导致了这次创业的彻底失败。在总结失败教训的分享中,他5次提到如果创业没有搭建好团队,不过是为了谋取短期利益的“团伙”而已。

二,定义真正的团队

 其实这类场景在中国企业中并不少见,那么如何搭建团队,或者说打造一支团队需要跨越哪些障碍?圆桌咨询公司创始人帕特里克对此有过精辟的阐述,首先,是团队成员间彼此的信任,信任在组织内部是非常稀缺的,猜忌不仅损害效率,而且阻挠团队的发展;其次,是管控冲突,很多团队中要么没有任何冲突,要么就是攻击式的冲突,团队必要的冲突是有益的,冲突改变现状,团队冲突应该是建设性积极的冲突,围绕团队重要问题热情的毫无保留的争论,团队中没有冲突是缺乏信任的一种体现;接下来,明确承诺,个体对团队决议的承诺需要理解和认同,认同并不强制要求所有成员一致同意,即使相互存在不同意见也可以对团队决议作出承诺,这是团队和“团伙”重要差别;再接下来,共同担责,对于团队而言,责任存在于同事之间,相互问责共担风险;最后,关注结果,模糊不清,模凌两可是责任和成果的大敌,衡量团队的真实尺度,就是看团队是否实现了自己之前所设定的目标。

我经常和学员开玩笑说,团队是由一小群个体组成,有着相同的目标,为实现目标负有同样的责任,团队成员乐意为集体更大的利益,把个人需要暂时放在一边。

三,打造组织的协同力

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打造组织的协同力,很多组织天天喊着打造团队协同力,就是迟迟建立不起来,原因自然有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组织是否拥有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团队,或者说现有团队的有效性;另外一个因素就是需要深刻透彻的理解协同。这两点是组织打造协同力的必备条件。

四,OKR协同力五步法

我们在OKR落地实施中,基于大量的实战案例,总结提炼出协同力五步法:

第一步,将共识植入人心

团队达成的阶段性共识极其脆弱,团队内需要持续的宣贯与领悟,分享,研讨,质疑,冲突,这是强化共识的重要方式,当团队全体成员都有机会表达了各自意见和观点,这样的共识才有价值,团队协同力的根基是对共识的清晰理解,并产生新的自我认知。

第二步,聚焦,聚焦,再聚焦

团队协同力的发力点,是通过严密的思考框架,旨在确保团队全员紧密联结,将精力聚焦在促进组织成长,可量化的价值贡献上,聚焦是一种能力,团队的协同力是聚焦能力的体现。

第三步,流动的资源比资源更重要

打造团队协同力离不开资源和人才的流动,因时,因地,因需而随时进行整合与重构,尤其是团队中的个体,那些愿意长期留在公司并能为公司创造价值的员工,团队一定要创造流动的机会,让他们在内部流动起来,否则就会流到组织外边去。

第四步,与旧体制的隔离

只有打破组织原有的“部门墙”,“流程林”,“隔热层”,团队的协同力才可以发挥功效,有效的方法是与旧体制的隔离,其目的就是防止同化。通过提升团队的项目化运作能力,及时完成旧体制的改造和扁平化,才可以使协同在组织内持续发挥作用。

第五步,敏捷型的自组织

团队协同力的核心体现在敏捷性上,可以理解为精英型小组,快速的内外响应能力和适应性,并可以自我迭代。团队的协同力也体现在成员间基于简单的规则,无需外力管控,而形成一种有序的状态,我常说团队的协同力就是敏捷型的自组织。

五,写在最后的话

OKR应用实践中,很多企业都在协同上出现问题,协同是OKR应用下的一种实践,OKR工具内涵聚焦,共识,联结,透明,对齐,动态化等,OKR助力打造团队协同力,团队协同并不是一种美德,而是一种选择,一种战略上选择。

你可能感兴趣的:(企业OKR落地(初期)面临困境 系列之四:团队写出来的OKR为什么无法落地)